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覆秦从计划开始

第六百零一章 钱太多了也麻烦

覆秦从计划开始 守柴炉 2166 2024-05-30 14:37

  其实福利制度,并不是从现代社会开始的。

   就算华夏之地,也从很早就开始了各种福利。

   只是概念不同罢了。

   比如《夏箴》上说:“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周书》中有记载:“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礼记》有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子》主张:“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自夏、周以来,华夏王朝就十分重视国家粮食的储备。

   这种粮食储备,其实也是一种福利制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各种天灾对农事的影响。

   在灾年,也确实能够救活很多人。

   不过。

   虽然华夏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保险思想的萌芽,但一千多年的发展下来,萌芽始终还是萌芽,没有丝毫的萌发。

   更没有人如同赵昆这般,系统地提出保险的概念。

   并不是说,赵昆比大多数人聪明,也不是因为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

   华夏之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没道理其他几个古国能弄出来的东西,在这里发展不出来。

   其实,保险没有在华夏成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个基础问题。

   在普通百姓为了吃饱肚子而发愁的时代,想让他们思考太长远的东西,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对于朝堂而言,建立粮仓,储备粮食,已经是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了。

   不过,基础福利的问题,在如今的大秦,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

   推广全民福利,迫在眉睫。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秦的粮食泛滥了。

   没错,赵昆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为粮食过剩而发愁。

   以前国家没有条件,只能上下齐心,一起吃苦。

   现在条件好了,自然该考虑人民的福利水平了。

   之前赵昆在当咸鱼的时候,就让监国的扶苏在天下广建粮仓。

   不过,赵昆让扶苏建粮仓的目的,却和夏、商截然相反。

   以前的朝代修建粮仓,是为了屯粮,以备不时之需。

   但赵昆修建粮仓,完全是为了消化大秦国内多余的粮食。

   是的,如今大秦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不是缺粮,而是粮食太多了。

   以前大秦百姓的生活,冬闲的时候,一天一顿饭,而且基本上都是只吃稀的。

   农忙的时候,也就一天两顿,其中有一顿吃干饭就已经是日子顶好的人家了。

   这等待遇,也只有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才能够享受到。

   妇孺老人,能够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吃一顿饱饭,就已经算得上是好生活了。

   然而,自从赵昆在全国推广红薯土豆,这种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百姓们对这种产量大,又管饱,更重要的是不挑地的食物,拥有无尽的热情。

   以至于,现在全天下,只要有条件的地方,谁家都会种点儿红薯土豆。

   从那以后,大秦就再无饥馑之忧。

   可是,好日子这才没几年,老百姓们还没有忘记被饿肚子支配的恐惧。

   如今,哪怕是在关中,普通人家的主粮,依旧是红薯土豆。

   吃这些东西多了,吃别的东西,自然就少了。

   但这些年,在赵昆的引导下,朝堂一直都在尽力推广各种粮食作物。

   各国通商,率先免税的,也都是诸如蔬菜之类的经济作物。

   有一次,赵昆去关中的一个农庄考察,来到一个农户家。

   当他看到农户家那位年逾八十的老者,手里捧着一碗红薯稀饭时,不由大皱眉头。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那家人养着十几头猪,数十只鸡,因为老者两个儿子曾经从军立功,获得军功,家中也有几十亩地。

   然而,他们居然让家中的老寿星就吃红薯稀饭。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养生,而是顿顿吃红薯稀饭。

   当赵昆了解到真相,准备发怒时,却反被老头教训了一番。

   “老朽今年八十有三,自昭襄王起,历经五代国君。也就是到了陛下这里,家里才有了一口饱饭吃。”

   “孩子们想要给老朽吃好的,家中蛋肉都不缺,天天吃也吃得起,是老朽自己拒绝了,年轻人不懂饥荒,我又怎么能不知道?

   现在这日子,放在以前,那是神仙都不换的,老朽多吃一口好的,都感觉折寿!”

   “陛下若想惩罚,就惩罚我这个不懂礼数的老汉,和孩子们没关系!”

   那天,赵昆回到咸阳之后,气得一天都没吃下去饭。

   难搞啊!

   百姓们以朴素的思想,固执地认为藏得住粮食的,才是好人家。

   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你少吃一口,我少吃一口。

   大秦每年出产的那么多粮食,让谁吃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