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吓人,群里竟都是古代大佬

一百九十章国家战略决定一代的战斗力

  我精通佛道儒—

   “皇帝不需要样样都会,样样都做,但最起码需要了解民间常态,最起码要会一两样技能,最起码,战略水平要足够。”

   “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战略。”

   久不出声的姚广孝幽幽的道。

   “我研究了古往今来的历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很多皇帝,根本没有战略眼光。”

   姚广孝忍不住冷笑道。

   “只有从大层面分析战略,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

   “纠结于底层战术,终究不是正道。”

   姚广孝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眼前一亮,不愧是大佬群,每个人的意见都不相同,可又有足够的新意。

   ………

   蜀国丞相—

   “讲出来听听,我想了解一下。”

   “你的国家战略是怎么理解的。”

   诸葛亮非常喜欢国家战略个词。

   ………

   姚广孝看自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深呼吸一口气,继续道。

   我精通佛道儒—

   “我认为国家战略凌驾于一切之上,比如说汉朝初年,国家战略就是恢复民生,一切都以这个为标准。”

   霍光等人露出惊奇的神色,这个和尚,有点东西。

   “文景二帝在位时间并不短,这段时间内,两人定下的国家战略就是恢复民生,积攒实力。”

   “为此民间游侠、商人和底层小贵族都开始崛起,贵族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财富,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服务。”

   “而在恢复民生这个国家战略前提下,一切都让道,包括对外战争,以至于那个时期汉朝崛起的都是一批擅长防守的名将,以李广为主。”

   “面对匈奴都是防守策略和和亲通商等,不会选择强硬的出城作战。”

   大家眼前一亮,有意思。

   “结果就是那个事情的汉朝人口和国力大幅度上升,积攒下了足够的财富,支撑武帝打前期战争。”

   “而弊端就是国内对战争的情绪越来越低,隐隐出现武将地位下降的情况。”

   “而武帝登基后,国家战略就变,由恢复民生变成了报仇雪恨,洗刷耻辱。”

   “在这个国家战略支持下,大家开始了疯狂的备战。”

   “主要表现就是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主战派武将上场,李广等人逐渐退下地位不高。”

   “武帝采取的国家思想也变成了儒家公羊派的大复仇思想。”

   “国家战斗力飙升,为了国家战略,桑弘羊向富人收税的政策也被采纳。”

   “而这就是国家战略问题,主战和主和。”

   “这也是皇帝需要做出的选择。”

   “在我眼中,皇帝最重要的一项责任,就是为国家选择出正确的战略。”

   “而武帝到三国,国家的战略都是对抗匈奴,打击草原。”

   啪啪啪,大家忍不住为姚广孝鼓掌,很精彩的认知。

   国家战略决定了国家整体的方向。

   这个论点很不错。

   “所以,综合来说,文景的恢复民生让汉朝经济恢复,武帝的报仇雪恨,让国家战斗力大幅度上升。”

   “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而很多皇帝,都是选择政斗,如此一来,没有国家战略支持的国家,就像一头迷茫的野兽,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皇帝只能浑浑噩噩的维持国家政策,继续上一代,这个时候大量的政治事件就会出现,国家就会进入内耗。”

   “这个内耗没有国家战略支撑的时代,简直就是恐怖,当然,大多数国家进入这个时代之前,就有了无敌时代。”

   “具体的参照晋朝初期就知道。”

   姚广孝的一番解释,让大家眼前亮晶晶。

   没错,仔细思考就是这样。

   …………

   我超谨慎—

   “所以说,在你眼中,国家战略更像是给国家找一个生死大敌。”

   “以此来激发国家的动力。”

   “防止国家进入所谓的无敌时代,然后进入内耗直至国家灭亡。”

   霍光一边说一边皱眉,同时眼中的光芒越来越旺盛。

   神奇的思路,但又无比正确。

   ………

   蜀国丞相—

   “就像汉初恢复民生这个国家战略,生死大敌就是贫穷,国家贫穷。”

   “汉武帝的报仇雪恨,生死大敌就是匈奴。”

   “所以他们爆发出了足够的战斗力,因为目标明确,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同时,自身的抗压能力也会疯狂飙升。”

   诸葛亮心情不错有点理解。

   “就和当初的曹操一样,从一开始整个势力的战略就是统一天下,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始终不变。”

   “而孙吴从一开始就是割据一方,从上到下都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战略。”

   “如此一来,所发挥出的战斗力自然就是问题。”

   诸葛亮叹口气,明白过来。

   …………

   我不会改历史—

   “所以说国家战略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走上快车道后。”

   李世民嘴角露出嘲讽。

   他们李家,最初就是统一天下的战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