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眼艺

第55章 讨伐董卓

三国眼艺 写书吃土 2085 2024-05-30 14:39

  189年12月,曹『操』在陈留发矫诏,竖“忠义”大旗,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

   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顿时风云『色』变,各路人马汇集而来。

   张凉收到檄文后,摇摇头:“出发点是好的,就可惜你们这些诸侯各自心怀鬼胎,貌似神离,一盘散沙成不了大事,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先自己做了决定,但是他的手下可不这么想。

   赵云和太史慈等将领看过檄文后,全都斗志昂扬,这可是个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不约而同地汇集一起来找张凉,询问何时出发。

   “不知主公何时出兵,周仓愿为先锋!”周仓急不可耐地请战,之前由于他被派到了洛阳执行贿赂任务,剿灭张举的战斗都没机会参加。

   虽然张凉在任命方面没有亏待他,但是自己军功连斐元绍都比不上,让他倍有危机感。

   “属下也愿为前部!”赵云、太史慈还有斐元绍等不甘落后,纷纷请战。

   “这个。。。”张凉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看来这些好战分子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一方郡守居然打算不参加。

   只有田畴看出了点猫腻,于是进谏说:“主公,本次天下英雄汇集一起讨伐董卓,不管成败与否,作为汉室臣子都应该积极响应才是啊。”

   张凉还在犹豫,这时有小兵来报:“幽州牧刘大人遣使来到。”

   “快快有请!”顶头上司派人下来,张凉不敢怠慢,迎了出去。

   来人是刘虞手下两个武将之一的尾敦,之前一起讨伐过张举,所以算是相识,大家互相行礼后分主次而坐。

   “不知刘州牧有何要事,居然让尾将军亲自前来?”对刘虞派人的来意张凉虽然有点头绪,但还是礼貌『性』地问问。

   “是这样的。”尾敦喝了口茶,接着说:“想必张大人也已经看过曹孟德讨伐贼臣董卓的檄文了。”

   “虽然刚刚收到,但也已经看过。”张凉想果然不出自己所料,是为了这件事。

   “那不知大人有何打算?”

   来试探我,哼哼!

   张凉随口道:“董卓这恶贼,欺君罔上,罪该万死。不过在下乃一小小郡守,此等大事正要请州牧大人定夺。”

   “州牧大人乃汉室宗亲,听闻董贼作为,痛心疾首,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但身系幽州安危,不便进京,特命在下来请张大人代为出兵,为汉室社稷出力。”尾敦说完拿出了刘虞的亲笔书信。

   刘虞乃是有名的忠臣,出现这种事情当然是支持曹『操』的讨伐檄文,可惜他只是个文官,带兵方面的才能实在有限,于是想到了命令属下代劳。

   原本他是比较看好刘备的,可是刘备官封平原县令,不属于幽州境地了。

   自己领地内,在军事方面有成绩的除了张凉还有公孙瓒,可惜公孙瓒和刘虞在处理外族方针上分歧巨大,加上公孙瓒有独占幽州的野心,对刘虞早已是听封不听调了。

   所以张凉是刘虞的唯一选择。

   话已经说开,刘虞的亲笔命令书也在此,就算张凉可不理会刘虞,但是手下一众将领期待的眼神也是不忍心让他们失望的。

   看来想过太平日子不是那么容易啊,张凉咬咬牙,大喝道:“好,出兵!”

   送走尾敦后,张凉召集手下将领,召开重大军事会议:“讨伐董卓,这是前所未有的大阵仗,汇集在一起的都是曹『操』、袁绍、孙坚、刘备等不世枭雄,而对手董卓军更是无比强大,他们的士兵比我们最精锐的还强,他们的将领也不乏绝世神将,这与各位之前打败的张举和鲜卑游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务必高度重视,要详细部署。”

   听了张凉这番开场白,一群井底之蛙都倒吸了口凉气。

   以前张凉都是将敌人贬得一无是处来增加己方的士气,这次没想到开篇就“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

   众人虽然没接话,可是各自心里都不服。

   张凉知道这些人现在还是井底之蛙,怎么说他们也不会相信的,所以不在这方面废口舌,开始布置基本的方向:

   “此去洛阳讨伐董卓,短期内不能回来,因此必须留下足够的力量驻守上古和渔阳两郡,我命令!”

   “啪!”在座的将领全都起立,站得笔直,这是张凉新的要求。

   “命赵云驻守渔阳郡,斐元绍驻守上古郡,密切注意鲜卑族的动向,严防他们来偷袭。”

   “是!”赵云和斐元绍领命,被任命驻守,就代表不可能出征了,多少有点遗憾。

   “两郡政务方面由主簿田畴负责,同时要监督盐铁矿的开采进度,兵工厂的建设方面也要跟进。”

   这么多的事情交给田畴,说真的张凉都觉得他无法面面俱到,但是没办法,目前可用人才不多,这时张凉暗暗决定这次出征要多加寻访人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