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水浒新秩序

第九章 昏聩之臣坐朝堂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087 2024-05-30 14:40

  六月二十九,东京,皇城。

   早朝后,年近古稀的门下侍郎何执中一言不发地回到都堂(政事堂)自己的公房,坐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

   今日早朝,一众大臣就为些许政事反复推诿扯皮,自己这个名义上的首相却只能装糊涂和稀泥,想着朝野舆论,哎,身后名是莫要指望了。

   对比起自己的心力憔悴,只小他四岁的太师蔡京却是老而弥坚。

   十年来,此人在宰相位置上来三落又三起,这会应该是躺在自己府内院子里,眯着眼睛晒太阳,还不忘琢磨朝堂大事吧?

   想来也是,这位可是百年难遇的大能人、大奸贼!当今朝堂,与人斗,谁能斗得过他?

   能让蔡京罢相的推手只有一个,那便是无迹可循又恐怖莫测的天道使者——彗星天象!

   第一次,是崇宁五年正月初几来着?

   彗出西方,如杯口大,光芒散出如碎星,长六丈,阔三尺,斜指东北,自奎宿贯娄、胃、昴、毕,后入浊不见。

   彼时,官家登基才六年,第一次遇到此等异象,加之群臣纷纷上奏,是真的乱了手脚。

   一个月内连下数诏,先是重置江、湖、淮、浙常平都仓,急拜吴居厚、刘逵为相,赵挺之特进。

   又下诏求直言,令监司陈述上奏民间疾苦。

   接着毁奸党碑、废党禁,大赦天下,罢方田法和书、画、算、医四学,除各州岁贡供奉物等等。

   甚至于连基本的程序都未走完,仅仅28天后,就匆忙罢掉蔡京的相位。

   第二次连着第三次,却是在前年的大观四年五月,又是彗星!

   彗出奎、娄,光芒长六尺,北行入紫微垣,至西北入浊不见出奎、娄间。

   群臣抓住时机,再次弹劾蔡京。

   此时,官家的手段就要老练得多了,虽也再次罢免了蔡京,却是在两年内两次罢免又复其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之职,想来应是官家也不喜蔡京这些年威福自专,正好借此时机敲打搓揉此獠。

   至今年二月朔朝(初一大朝会),蔡京又一次复太师位致仕(退休)。

   才过两个月,四月初五,诏令再次推行方田法,释放出即将三度起用蔡京的强烈信号。

   果不其然,仅仅三天后,官家于太清楼宴请蔡京等人。

   一月后,五月初七,蔡京便“落致仕”(起复使用),官家还特许其三日一至都堂议事。

   只是,经此一番折腾,官家与蔡京彼此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却是更加君臣相得了。

   旧制,凡诏令皆有制度,必须经由皇帝授意词头——中书舍人起草(此时中书舍人有权封还词头)——录黄行下——中书舍人宣行(此时中书舍人有权封驳录黄)——给事中审核(此时给事中也有权封驳)——宰相副署(宰相若不副署,则诏书无法律效力)的程序,最后还有台谏弹劾兜底。

   诏令制定下发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和制衡,便是皇帝和宰相也无法肆意妄为。

   神宗皇帝熙宁三年,参知政事王安石欲破格提拔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求得皇帝同意,但知制诰宋敏求却拒绝起草诏书,封还了词头,并于三日后辞职;接替他的另两名知制诰苏颂、李大临也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接连封还词头。

   哲宗皇帝元佑元年,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也驳回了“给散青苗钱斛”的录黄。

   蔡京三度复相,深恨群臣坏其好事,乃求所有密议皆由官家亲书诏命,称为御笔手诏,不再走中书舍人、给事中、宰相共议的程序,官家写定便立即特诏颁行,如有大臣封驳,就坐以违旨罪名,群下皆莫敢言。

   官家欣然同意,但朝政繁芜,且贵戚近臣争相请求,没多长时间,官家也应接不暇,干脆命中官杨球代书,号曰“书杨”。

   这以后,自己这个宰相也就彻底成了摆设,若无蔡京在朝,大臣们便是小事则拖,大事难决。

   而本月,先前贬官知青州的蔡党骨干资政殿学士余深复门下侍郎后,这议事风气就更加混乱了。

   自己与蔡京并相多年,然处处受其党羽掣肘,政事上始终无所作为。

   言官抨击自己只知迎上意、粉太平。

   呵呵,以官家的圣明,若想振作,还需要何人劝谏?

   如只想逍遥,何人又能劝谏?

   本月初,天子可是御笔手诏“自今三盛密院、省台寺监与百执事官,非尔所职勿行,非尔所责勿言,毋利以口胥动。敢不遵承,以违御笔论”的。

   这些年官家对自己恩遇不替,靠的是自己守身持正、直言劝谏,还是能力拔群,能经天纬地?

   当年哲宗皇帝正直英年,若无意外,既不长、又不贤的皇弟端王绝无成为储君的可能,自己那个时候出任端王侍讲,基本就等同于仕途终结。

   谁能料到,世事无常,端王成了官家,自己这个昏老书生也成了宰相。

   自己这个宰相当得稀里糊涂,但也能看到大宋一派盛世景象下的各种隐患和矛盾,只是,若说治国之才,当朝还真没人能比得上这位蔡太师,自己更是大大不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