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水浒新秩序

第五十八章 便宜舅子辛映安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128 2024-05-30 14:40

  徐泽饶有兴趣地问:“为何?”

   赵遹道:“东京道局势复杂,金国、大元、高丽及我同舟社皆已染指,无论辽国朝廷承不承认,控制整个东南路也只在同舟社一念之间。”

   “辽国内部叛乱难平,动荡不止,根本无暇顾及东京道的众多势力。”

   “即便辽国平定了内乱,短期内也无力收复东京道,甚至于辽攻金守的局势,还会因耶律章奴的叛乱而逆转。”

   “辽国朝廷这道圣旨将女直人和高永昌一网打尽,却全部算在同舟社身上,用心险恶。”

   “且,镇国军治在开州,为东京道次府,正位于高永昌和女直人之间,离高丽人也极近,封社首为镇国军节度使,此心极毒!”

   “辽国朝廷妄图一道圣旨就将同舟社捆绑,为其打生打死,真是好盘算!”

   赵遹不是单纯“文官”,他来辽国这么久,早就对东京道的山川地理信息了如指掌,不用看地图,也明白各地的情况。

   徐泽与吴用相视一笑,道:“长史有所不知,当年我们和这拟旨之人还有过深入接触。”

   “甚至于辽国的皇帝都差点见到了,也可以勉强说是‘为他们探查’女直虚实的。”

   徐泽随即讲了当年行辽之事,接着道:

   “咱们这些恶客趁着主家遭贼,不请自来,赶走了贼人,自己却赖着不走。”

   “主家无奈,只能主动‘承认’我们是被请来的,还委托同舟社替他们看好房子。”

   “这么实诚的主家,哪里找啊?”

   “哈哈哈——”

   赵遹被徐泽的比方逗笑。

   之前他被杨喜匆忙带来,进门就见吴用已在屋内,

   担心这个惯于用计弄险的“参军”蛊惑徐泽,才口出危言,提醒徐泽要保持清醒头脑。

   此时也知道自己想多了,论用计识计,十个赵遹也未必赶得上一个徐泽。

   赵遹暗自警醒。

   嗯,自从及世和娴娘成婚后,自己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要不得啊!

   屋内三人都是聪明人,对此不用多说。

   徐泽道:“这道圣旨如何应对?”

   吴用见赵遹安静品茶,知道对方是要自己先说。

   “属下以为,这道圣旨来得正是时候,有此旨,保州之谋师出有名,东南诸州,取之言顺。”

   “至于圣旨中包藏的祸心,完全可以不做理会,东京道纷乱,说什么都不重要,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高永昌如今内忧外患,龟缩辽阳,我们不去主动招惹他,他也没胆子分兵南下。”

   “而以女直人如今的强劲势头,无论有无这道圣旨,都注定会和同舟社有一番较量,不试出彼此的斤两,女直人绝不会甘心让同舟社割据东南。”

   “唯一可虑者,同舟社藏在暗处,假借安复军的名义,蒙蔽辽、金、大元、高丽四方的图谋落空。”

   “从今以后,同舟社不得不从幕后走向前台。”

   “嗯!”赵遹放下茶盏,对吴用这段时间的变化,颇有些意外。

   “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女直人误判形势,与我们打得你死我活,而辽国又迅速平定国内动乱。”

   “恐会辛苦一场,最终却不得不做胡人的‘忠臣’,导致名利两失,不可不虑。”

   赵遹这点顾虑并非杞人忧天。

   辽国五京道。

   南京道是经济重心和人口集中地,

   西京和中京两道是契丹人最初起家的基本盘,

   上京还有众多骁勇的善战的草原部族。

   相对而言,大部是羁縻部族,农业开发甚至比两百年前还要不如的东京道,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古有田单一城复国的传奇,前朝安史之乱乱成哪样,也能平定下来。

   女直人如今闹的动静虽大,却只是困于东京道以北。

   辽国的形势虽然困难,但只要理顺了国内,再收复东京道不是有可能,而是极有可能。

   如果不知道“历史大势”,谁能想到辽国如此不堪一击,一败再败,一直败到国灭?

   不对,期间还是大胜过一战的,只是对手是大宋。

   但这点,不能讲,也没必要讲。

   徐泽是不相信所谓的“历史大势”的,他更相信历史的变迁源于各种力量对比的不断转化,其中也包括同舟社的力量——万事还是要靠自己。

   赵遹继续道:“二是辽国朝廷这道圣旨明发天下,会不会扩散到大宋,导致朝廷的干预?”

   以大宋低效到令人发指的情报收集体系,肯定是不用担心的。

   怕就怕在民间自发的信息扩散,包括同舟社内部轮战过程中的泄密问题。

   自从同舟社取得辽国苏州后,情报处防奸司的压力就大了不少,孙石已经两次要求增加人手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除了加强教育和联防外,

   专职专司,严防死守必不可少,备用的方案也必须有。

   期待别人成为聋子和傻子的人,只会让自己最终变成聋子和傻子。

   徐泽道:“正好,吴参军这些时日针对攻略保州,拟定了一个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