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靖江王

第474章 请罪

南明靖江王 泱泱大明 2114 2024-05-30 14:41

  皇帝一张嘴,将军跑断腿。

   光武大帝令严遵诰尽快攻下开封、来山东与己会合。严遵诰岂敢怠慢,只好苦着脸,用人命去填这开封城。

   本来他拿定主意是想长期围困开封,待敌粮尽自破。可皇帝不跟他讲这个,连下谕令,速取开封。没法子,只有拼了!

   “桂副将,汝主攻大梁门(西门);余副将,汝主攻安远门(北门),炮声一停,立即攻城”,严大将军下达了军令。

   开封,天下雄城,外城、内城、皇城,层层相叠,防御体系极其完备。严遵诰仔细观察后发现,西门宽阔,可容纳攻城大军,北门守军数量较少,遂将攻击重点放在了这两处,又令其他诸将虚攻其他城门,作为疑兵。

   “末将领命”,桂蟾、余公亮二将大声应诺。

   “记住,炮声一停,即刻攻城”,严遵诰嘱咐道。

   “是!”

   “轰!轰!轰!”

   二十斤的铁弹、石弹,夹杂着开花弹射向城头。

   “快下城,防炮!”

   城头上的清军老兵,除留下监视哨外,纷纷下城躲藏,留在城上的,也皆隐藏于矮墙之后。

   只剩下一些民夫在城头四处乱窜,大多是刚被征发上城的百姓,前几批上城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守城战,早已有了经验,将身子伏得低低的,隐于矮墙、箭垛之后。

   “轰”,一颗开花炮弹在民夫中爆炸,这种炮弹对城墙破坏不大,却能大量杀伤守兵,顿时便杀伤了十余人,全是刚上城的百姓。

   开封城内,除了有两万多清军外,罗托、李荫祖还征发了两万多百姓协守,这些民夫的伤亡远大于守军。

   “不要乱,直娘贼,想活命便蹲下”,管理这队民夫的把总大吼。

   “令李督宪去安远门,吾自去大梁门”,罗托和多尼不同,十几岁便从军伐明,着实打过不少仗,作战经验丰富,一听炮声的疏密,便判断出了明军的主攻方向。

   炮身刚停,硝烟未散,数千辆楯车,寂无声息地向城墙袭来。

   “嘭~嘭~嘭~”

   一架架云梯架上,身经百战的明军将士,持刀牌而上。

   “叭!”

   巨大的狼牙拍将云梯上的一名明军老兵扎成了无数个血泡,桂蟾大怒,趁着狼牙拍回收的空隙,一跃登城。

   作为曾经的薪黄四十八寨义军中的猛将,桂副将手下着实有两下子,刀刀狠辣,十步杀一人。

   “杀虏!杀虏!杀虏!”

   见将军威武,桂蟾的部下士气大振,齐呼“杀虏”,扑向城头。

   罗托神色一沉,唤来甲喇章京珲津,“汝替本帅取那敌将之头来!”

   “嗻!”

   珲津是清军中的猛将,部下八百巴牙喇兵,个个身披三层甲,手持骨朵、狼牙棒、铁棍、大斧等重兵器,十分骁勇。罗托将其部作为杀手锏,哪里危急,便派往哪里。

   “嘭!”

   一根巨大的骨朵,砸中了桂蟾的大刀,两臂一酸,心内凛然,“这虏将好大的力气!”

   骨朵,本名胍肫,讹为骨朵,俗称金瓜,类似长柄锤,顶部是一个蒜头或蒺黎形的重铁器。因为甚重,非力气极大者不能使,大明一般将这种武器作为仪仗。战场上有“锤,棍将不可力敌”之说。

   珲津一招占了先,骨朵呼啸着招招进逼。杀得桂蟾暗暗叫苦,十几招后,一个不小心,被砸中头颅而亡。

   余公亮攻打安远门,刚开始还顺利,其部有数百人登上了城。

   李荫祖来了,高呼:“给本督射!”

   “呯呯呯!”

   铳响了,数十名明军倒于血泊中。

   余公亮大怒,不退反进,驰入清军阵中,连杀十余名铳手。

   清游击赵世泰率军来挡,余公亮一刀便将其劈下城墙。

   “啾”,一枝冷箭,带着啸音,射中了余公亮的面门。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古来多少英雄,都死于暗箭之上。

   精心准备的攻击,又被击退了。双方都在舔着伤口,等待着下一场血战。

   ??

   “报!敌骑兵突袭我军北城前寨,伤亡三百余人”,大帐内,严遵诰正为攻不下开封气恼,又传来烦心的消息。

   “本帅不是传令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吗?敌骑兵怎么过来的?”

   “禀大将军,敌骑兵下马,扎木排度过壕沟,翻过壁垒,偷袭了北城前寨”。

   “混帐!本帅三令五申,多布岗哨,竟敢玩忽职守!来人,将北城前寨千总周昆斩首示众、以警三军”,严遵诰大怒。

   血淋淋一颗人头一砍,大帐内寂静无声,皆怕触了霉头。

   终于,征虏副将军刘文秀说话了,“大将军,如今黄河已经解冻,开封已成一座孤城,敌骑兵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正是围歼敌骑的好时机呀!”

   严遵诰仔细思索,的确,黄河封冻时,敌人的骑兵可以从北边的卫辉府、大名府得到补给,神出鬼没,不好对付。可现在黄河解冻了,千里黄河水涛涛,黄河北岸的清军再也无法增援南岸的开封城,敌人的骑兵也只能在南岸活动,正是消灭他们的良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