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靖江王

第377章 朝鲜(三)

南明靖江王 泱泱大明 2087 2024-05-30 14:41

  一袭青衫,束起发髻,朝鲜使臣宋时烈,在礼宾院官员的指引下,清风徐徐地往奉天殿走来。

   他身上的青衫,和大明的儒衫几乎一模一样。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想把朝鲜纳入天朝的礼制体系中,时不时的就给朝鲜的王室成员和文武百官赐服。以后历代的大明皇帝都喜欢给朝鲜人赐服。各色各样的衣服赐了个遍,久而久之,大家的衣服就都差不多了。历史上,明亡之后,朝鲜人曾自豪地说,大明衣冠,只在我朝鲜国可见(“即今天下,我独周矣。大明衣冠,惟此可见”)。

   从承天门至午门、奉天门,便来到了奉天殿。大明三大殿中,奉天殿最宏伟,乃皇宫的正殿,俗称金銮殿,是大明皇帝举办大典、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

   朱亨嘉为了彰显国威,特地在此接见朝鲜使臣。

   宋时烈一路走来,但见宫殿威峨、宛如山岳;两旁侍立的御营军士,个个昂首挺胸、盔明甲亮,平静中隐隐有肃杀之气。

   “不愧是天朝上国,九州万方、帝王气象啊!”

   宋时烈暗暗感叹。

   光武大帝为了慑服朝鲜人,以使其在明、清之争时,更好地为己所用,故意盛设甲兵,以彰国威。

   “朝鲜使臣宋时烈,叩见陛下!愿大明国祚万年!”

   穿越回古代,朱亨嘉才知道被后世的电视剧骗了。他本以为大臣接受召见时,都要“三呼万岁”,其实那只在大礼仪中才有。而且,是“山呼”,并非“三呼”。礼仪官喊一声“山呼”,大臣们跟着喊一声“万岁”,连喊三声而已。所谓“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皆是扯淡耳。

   “平身”,朱亨嘉威严地说道。

   然后,沉默片刻,故意不说话,让使臣心里发虚。蓦地,一声大吼,“宋时烈,尔可知罪?”

   宋时烈汗出来了,“小臣不知何罪?”

   “尔朝鲜国,受我大明神宗皇帝天恩,方可保有国祚。今却忘恩负义,弃明而投清虏。尔身为大臣,不能劝尔国王改弦更张,难道无罪吗?”

   宋时烈今年四十六岁,字英甫、乃是朝鲜国的大哲学家,以能言善辩闻名。

   不料一闻朱亨嘉此言,居然泣不成声,抽搐着说道:“陛下,神宗皇帝于吾朝鲜再造之恩,吾朝鲜从未敢忘,亦从未背叛大明,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向犬羊蛮狄低头。其中之苦,苍天可鉴啊!”

   朝鲜坚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视清廷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

   朱亨嘉当然知道朝鲜反清的态度,之所以责问宋时烈,乃是帝王手段。先施威、再怀柔,以慑朝鲜人之心,更好地为己所用。

   “哦,尔说尔朝鲜从未背叛大明,有何依据?”

   “吾王下令,除了对蛮夷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等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且吾王每闻有大明辽东百姓,逃难至朝鲜,必千方庇护。足见对大明的忠诚”。

   “嗯”,朱亨嘉开始怀柔了,“时局板荡,尔朝鲜不忘大明,实属难能可贵。尔回去后告诉李淏,请兵之事,朕准了。让李淏在平安道宣川西南身弥岛,营建港口和供三万人居住的营寨。时机一到,朕便派兵入朝,南北夹击清虏”。

   “多谢陛下”,宋时烈闻言,精神一振。

   “对了”,朱亨嘉忽然想起一事,“尔朝鲜不忘大明,仍以崇祯年号,固属可嘉。然朕已登基,建元光武,今后,还是用光武年号吧”。

   “臣谨遵圣命!”

   ??

   孝宗李淏听了宋时烈带回来的消息后大喜:“宋卿,汝是说光武皇帝陛下同意派兵了?”

   “王上,臣幸不辱命。陛下要吾朝鲜在平安道宣川西南身弥岛,营建港口和供三万人居住的营寨。时机一到,天兵便入驻朝鲜”,宋时烈捋着长须,呵呵一笑。

   “好,好啊!”

   李淏亦开心得笑了,“昔日,吾宣祖大王曾说,大明和朝鲜,义则君臣,恩犹父子,果不其然。如此,报仇雪恨、北伐鞑虏,有望了”。

   领议政金堉说道:“王上,在身弥岛营建港口、营寨一事,须小心而为,不可让夷狄侦知”。

   “嗯,金卿,此事便交由汝去办,汝办事,孤放心”。

   金堉昂然道:“臣定当全力以赴!”

   君臣正议着事,内侍来报,“禀王上,夷狄派使臣来了”。

   “什么!”

   李淏大惊,“难道孤遣使去大明的事,被夷狄知道了?”

   “王上一定要镇定,不管夷狄说什么,都不要承认”,金堉说道。

   “嗯”,李淏点点头,“宣使臣进殿”。

   清户部启心郎布丹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勤政殿,这些年,他经常被派往朝鲜,充当“太上皇”。

   见布丹颐指气使的样子,李淏暗恨,在心里将“韬光养晦”四个字默念了好几遍,方才笑吟吟地说道:“天使来我朝鲜,不知所为何事呀?”

   布丹大喇喇地说道:“皇上命我给汝传旨,罗刹人入侵宁古塔,令汝抽调兵马,随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一起,驱逐那些罗刹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