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少帝成长计划

第302章 供大于求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2064 2024-05-30 14:42

  御辇行驶在蓝田到长安的乡道之上,车轮碾着一层薄薄的积雪,发出略有些刺耳,却又别样安详的声响。

   在刘弘的授意下,陈濞也将御辇的速度放得十分缓慢;在御辇后跟随的禁军郎官们,也得以缓步行驶在前往长安的归途。

   “若朕未猜错,太仆心中所惑,乃日后宿麦必贵比高粱,而国将得巨财。”

   “朕以宿麦充以为军粮,或有些···阔绰?”

   戏谑一笑,刘弘便道破了陈濞心中的困惑。

   “陛下慧眼如炬,臣所惑,确于此。”

   体味着陈濞语调中明显带有的亲近之意,刘弘轻松一笑,便将宿麦这个新兴作物的未来,一点一点摆在了陈濞面前。

   “太仆以为,今天下,何以粟米石不逾百钱,然高粱数以倍之,石至五百钱之巨?”

   听闻刘弘以高粱的超高单价相问,陈濞自是不假思索道:“今天下年出粟米无算,独关中,年得粟便逾数万万石。”

   “然高粱,关中唯渭北偶有所产,年不过百万石,故粟价平,而梁米贵之。”

   闻言,刘弘点了点头:陈濞很准确的点出了梁米,之所以能有每石五百钱之高价的原因——产量足够少。

   每年不过百万石,且灌溉、除虫等耕作条件远比粟米苛刻,使得梁米很自然的成为了粮食中的奢侈品。

   物以稀为贵,古今皆然。

   如今天下,家产没有百十来万钱的家庭,根本就不敢拿梁米做主食——顶天了去,也就是逢年过节吃顿好的,再在先祖牌位前供奉一些。

   就连长安官员,都很少有‘把梁米当饭吃’的能力。

   拿如今朝堂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即三公九卿来说:即便是年俸四千石粟米的丞相审食其,也没有财力将梁米作为常用主食。

   丞相秩万石,实际年俸禄四千石粟米,折钱不过三十万钱左右。

   而作为当朝相宰,审食其府中,光是妻妾子女、奴仆下人,以及依附而来的远方亲从,就不下五百之数。

   光是这五百人,每年就能消耗掉一万石以上的粮食!

   哪怕以粟米每石九十钱来计算,一万石粟米,一年就是九十万钱!

   除了喂饱一府上下,审食其也不可能没有别的开销。

   ——逢年过节,得给下人奴仆发个红包吧?

   ——几个儿子,平时得给点零花钱吧?

   ——妻子姬妾,得给一些妆衣贴补吧?

   算上这些,辟阳侯府内部的耗费,就已经超过了每年一百万钱!

   而出了侯府,审食其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汉制:凡家中有奴者,以主缴奴税,年五算!

   一算是一百二十钱,五算,就是六百钱。

   侯府数百奴仆随从,一年的‘奴隶人头税’,审食其就要拿数十万。

   再加上平日的应酬往来、彻侯勋贵在年初大朝仪时,奉献给刘氏先祖的酬金,审食其一年的总开销,妥妥的在一百五十万钱以上。

   这也是汉家贪污之风屡禁不止,当权者也普遍视而不见的原因——就连食禄万石的丞相,都很难光凭借俸禄,养活一家老小。

   当然,也不是说,审食其年支出一百五十万钱,收入却只有三十万钱,剩下一百二十万,就都是贪污所得了——除了是食禄万石的汉相之外,审食其也与汉初其他丞相一样,是有实际封地的彻侯。

   辟阳侯国,邑千五百户,每年的租税,大概在三万石粟米左右,折钱约二百余万钱。

   有了这笔钱,审食其维持全家在长安的日常开支,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但即便如此,审食其每年二百五十万钱的收入,也不足以支撑其以梁米为主食。

   食邑一千五百户、年俸四千石的丞相审食其如此,其他官员更不用多说了——即便是秩‘中二千石’的九卿,年俸也不过粟米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钱不到十五万万钱。

   张苍有一千二百户的北平侯国,情况与审食其类似;九卿中,申屠嘉、陈濞都有侯爵,也勉强能用侯国的产出,维持家庭在长安的日常支出。

   但那些没有彻侯之爵,只有俸禄作为收入大头的九卿,基本都很难在长安维持体面的贵族生活。

   ——当朝卫尉秦牧,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家中奴仆不过十数人而已!

   在历史上的景帝一朝,曾官至丞相的故安侯申屠嘉,即便是拿着每年四千石粟米的丞相俸禄,家中奴仆也从未超过十人。

   居长安,大不易——这句李唐时期的感慨,放在汉室也同样适用。

   说白了,在汉室为官,尤其是在长安为官,要是没有彻侯封国作为依仗,根本不可能出现‘以高粱米为主食’这种奢靡的事。

   现如今,长安贵族勋臣,也大都只是在贵客登门之时,以梁米待客。

   ——就这,都能让客人眉开眼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所以,归根结底,梁米之所以有‘每石五百钱’的高价,根本原因并不是梁米好吃,而是梁米在好吃的同时,产量足够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