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荒谬!”
应晏将手中的书砸在了地上,忍不住发出了怒吼。
边侧的裴振业低着头,一言不发。
兆护挑了挑眉,扫了一眼前来拱火的家伙,内心也警惕了几分。
萧道成的行为,裴振业的拱火,还有雄心壮志并且智商不弱的应晏,越发的让他感觉到了疲惫。
年轻人一个个这么精做什么?
跟个老狐狸一样,这还是人间世吗?
跟这样富有城府和心机的年轻人斗法,真的太心累了。
虽然自己也是年轻人……
“这种书,不仅雍州那边要禁,朝廷之上也不能有人看!也不准有人谈论!”
应晏走了两步,发出了怒吼。
《新版大同书》,就是一本披着选举外皮的贵族共和制。
如果真的被推行下去,皇帝真的就是一块橡皮印章了。
萧道成终究是世家的人,他的决策和探寻找到的办法,很难不是西边的政治制度。
而且,这项制度老祖宗就玩过了。
周召共和、王莽篡位,不也是共同推举出来的。
但结果呢?
周召共和重新归回王权,王莽篡位引来了光武帝和世家反扑。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发现,世家执政还不如让皇帝顶在前头挨骂,他们在后边数小钱钱来得自在。
反正赚钱我来,挨骂你去。还能有事没事转头骂骂皇帝,逍遥自在不好吗?
只不过萧道成也不傻,在思考的时候,为了将政权统一,他将集权看得很重。
三省六部制在汤国有,但也是从魏晋时代发展而来,并不算完善。
比如户部还叫度支。
但应昭在成都改制的事情,早就昭告天下了。
应昭直接拆出了十几个平行的部门机构,然后自己一人掌握军政大权,可谓是权倾天下的独夫。
虽然制度无法借鉴,但名字上,萧道成还是能借鉴的。
比如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并且他在这一卷设计的时候进行了完善,本质上还是三权分立的雏形。
只不过被萧道成上升了位次,三省瓜分相权,丞相成了替身。
但对于皇帝而言,集权不是说不好,而是容易失控。
因为三省六部是实际取代了管理这个国家的政治角色,如果三省联手架空皇帝,那皇帝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橡皮图章,或者说君主立宪制。
而且三省六部会极大程度激发党争。
毕竟部门就这么多,要是有人拿捏了门下省,或者中书省,那会不会伸手实际运转整个国家的尚书省?
而且实际掌控朝堂是世家。
应晏沉默了一下又拿起来翻了翻说:“如果开科取士,能瓦解世家对朝政的把控吗?”
没错,应晏想到了通过开科取士,来将更多的寒门和庶人提拔上来。
这群人没有根基,除了依附世家和皇帝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当然,应昭要是听到应晏这么说,一定会鼓掌。
历史的必然。
三省六部的出现是为了干掉丞相,进而展开中央集权。
要知道丞相制度里的丞相可不仅仅是皇帝的副手,更是皇帝和地方实权沟通的桥梁。
丞相除了敦促皇帝,一旦强势,他们更是集权和分权这两个千古难解话题的缔造者。
皇帝被丞相架空只能说:运气好你能看到诸葛亮,运气不好这个丞相不是董卓就是曹操。
而现在朝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三方势力角逐。
李天赐的兵权、崔淼的相权、萧道成的皇权。
但作为皇权代表的萧道成跳到了世家位置上。
这就意味应晏必须防萧道成一手了。
“陛下。科举之事宜早不宜迟。眼下世道纷乱,蜀王随时可能东出。现在拖了如此之久,悬而未决的征辟也得启动。举孝廉则直接废止,国战之时,要的就是攻城略地之猛将,岂能再要道德君子?”
裴振业拱手着。
开战,也能极大的拔高勋贵们的地位。
虽然他们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不代表没有人才可以提供。
应晏点了点头,再把手中的《新版大同书》丢向桌面:“收拾一下,送往西南给皇兄好好的看看。他对大同的念想比朕强烈,定然会写文章去反驳。”
“是。”
兆护应下。
这本书确实不好应晏亲自下场反驳,哪怕应晏很不满萧道成的文字,也得克制。
毕竟萧道成说到底也是自己倚重的人,但现在展露出来的攻击性,让自己警惕就行。
“安排吧。”
挥了挥手让人都下去,应晏又缩回自己的屋子里去读书了。
这段时间世家为了防止应晏长歪,开始不断传教经学儒典,想要让应晏变成他们心目中垂拱而治的天子。
应晏也很乖巧的去学。
但会不会变成他们心目中的人就很难说了。
要知道应昭的影响力可不是吹的。
真不知多少人都有意无意的向他靠近,对于社会的改良也是他提供的思路比较合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