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穿越成了朱祁镇

第212章 一定要提高警惕

  第213章 一定要提高警惕

   事实上,英国人对大明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

   理由很单纯,俄国人在战乱中,从库页岛一路向南,占领了虾夷岛。

   在后人对国图的认识中,一直认为,日本列岛和库页岛是两个不同的区域。

   但事实上,就地域而言,日本四岛和库页岛是一群自然相连的岛屿。

   老毛子去南方,也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人是个惹祸精,想要挑拨一下明俄两党的关系,挑拨一下大明的黄金和俄国的狗屎。

   英国为了阻止俄国在远东的扩展,一直到1920年代才和日本联盟。

   现在大明的整体力量,还远远比不上连续打赢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并且持续20年发展的日本。

   大英帝国现在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英国认为与大明建立一定的军事合作关系,会让自己的国家受益。

   于是英国人就像是在“甲午战争”中那样,一边以“白种人”为理由,声讨朱富贵,一边暗中派遣使者,与大明谈判,以友好往来。

   对于这一点,朱富贵很是头疼。

   先和他们搞好关系再说,反正他也不可能一直做个与世无争的帝王。

   但是另一方面,不管英国人是怎么来的,朱富贵都会很不爽。

   要知道,在爱尔兰,在契丹,英国的外交人员和英国的新闻工作者,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朱富贵只能骂英国人羞辱大明,还把他们当成了观察员,让他们去参加日本的大游行,震慑一下他们。

   ……

   不只是英国人,江户也是一支特使。

   “李氏高丽,要小心他们的名头!”

   朱富贵招待完李朝的特使,向倭岛都护府众大臣吩咐。

   李氏朝鲜和大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说大明最好的拍马屁,那就是他们了。

   一直到大明灭亡一二百多年,李朝都在暗中称呼清王朝的帝王为“胡皇”,而清王朝的特使则是“鞑子”,所有的公文、王陵、宗庙和文庙的公文,都是崇祯年号。

   由此可见,李朝的确是一个大孝之人。

   但不管怎么说,朝鲜人的那位朱富贵的舅舅自杀,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朝鲜人在萨尔浒之战后的反应也是很糟糕的,一万三千人的军队都是被动的支援,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说句公道话,以后丁卯、丙子、混战,再看后面的金兵,你就很难分辨朝鲜人到底是在演戏,还是真的很弱。

   丙子动乱以后,朝鲜沦为后金藩属,经常被迫派兵与明朝交战。

   但奇怪的是,这些废物在加入了金国之后,竟然一个个都是骁勇善战,宛若战神。

   特别是在大明一役中,据说朝鲜的特种兵就是他们的主要功臣。

   朝鲜皇室后裔李渲,曾经为清王朝效力,他在其《燕途纪行》中写道:

   “这一战,清君征战我东数千精炮,四五年都没失手过。明师论功行赏,贼首二百两,丽头倍,东将畏于清军之威,羞愧而上,我国养了几百年的军力,却没能派上用场,唉,可惜了。”

   朝鲜的宋浚吉,一位显赫的孝宗重臣,曾经说过:

   “微臣听得朝廷百姓,见了我们的人,无不痛哭流涕,说:“大明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锦州的陷落;锦州之所以会失守,就是因为你们的大炮。”

   在《疏斋集》中,朝鲜人李顾命这样写道:

   “星州炮兵李士龙在军,胡人下令放炮,城内百姓高喊:“朝鲜,尔忘壬辰年神宗陛下不仁,今日竟帮着倭寇残害中国人?”士龙不忍心放鞭炮,放了几颗丹药,胡人觉将其斩于大军之前。士龙微笑接受了杀戮,城头上挂着一块金色的匾额,上面写着“朝鲜李士龙”四个大字,后来被朝廷收编。英雄救美!”

   ………………

   “五十两银子,丽头倍一斤。”

   朱富贵总感觉,林凡说的都是废话。

   只要一打听,就会知道,朝鲜的枪械师,在明朝和清朝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似乎都是朝鲜人写的。

   而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明、清、清,都没有关于他们的火炮记录。

   从后人对斯密达的性格来看,朱富贵可以肯定,朝鲜人是不是在夸大其词,把他们的实力和实力都给吹大了。

   他们一面赞叹自己的枪法高超,一面哀悼大明云,简直就是个疯子。

   当然,后来的学者们也认为,聪明的朝鲜人捏造“精炮灭明”,刻意放大自己的军力,以此来威胁李朝皇室,让他们派兵对抗清朝,以报大明的大好情义。

   朱富贵倒是有这个可能,毕竟这二百多年来,一直在哭泣,也不是在演戏。

   想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这些人给洪武、万历、崇祯三位皇帝供奉了近二百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说话的巨人,行为的侏儒,都是指的李朝。

   说实话,那些穿着大明服饰的朝鲜使者,一个个哭着喊着,哭着喊着,让他的心都跟着颤抖了起来,这让他很是感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