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之征战天下

第三十七章 莽川之战

大唐之征战天下 人生何求 2002 2024-05-30 14:44

  正月二十六,李渊的圣旨终于到了,按他的意思是让李世民率轻骑八千先回长安,同时把程知节和张须陀两人也带回长安,要论功行赏。

   而洛阳所有的兵马都由牛进达和李孝恭节制,准备适时东进,配合山东的侯君集消灭东归的赵宋兵马。

   王世充的十万降兵愿留者编入洛阳守军各营,不愿留的发放路费放归家乡,而主要将领不再委以军务,全部带回长安另有安排。

   很微妙的理由,如果没有程知节要李世民过去接收洛阳就不会有后面的一战灭两国,大唐想要快速统一中原是不可能的。

   但他的行为让李渊一开始很恼火,连太子都不得不做为棋子上了棋盘,这一个多月的煎熬,要说不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总的说起来程知节是功大于过的,他创造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也是李渊想要达成的效果,如今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唐就算是为了面子也会奖赏程知节的。

   至于张须陀的命运,一州刺史还是可以胜任的,李渊为了李秀宁,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会太为难他。

   先行出发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暂时不会有什么事,同样也是为了东边的各路诸侯,如果大唐为难投降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投降同样没有好结果的话,他们会选择拼死抵抗,那大唐的统一过程就困难得多了。

   所有的安排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李渊却仿佛忘了罗禹还在潼关,并没有下旨让他交接后回京。

   说句实话,罗禹觉得来潼关捞些功劳或许不是李渊真正的目的,如果不是因为李秀宁,他怎会让罗禹如此轻松?连太子都舍得摆上棋盘,他罗禹算哪根葱?

   战争是改朝换代必会发生的,不把前朝的所有势力打掉,新建朝庭总会麻烦不断。

   要李渊这样的人遵守承诺,罗禹没有半点信心,何况自己还是李家女婿。

   算了,猜来猜去也累,不下旨就留在潼关呗,白捡的功劳不要是傻子。

   从长安发往洛阳的情报罗禹没权过问,除非李渊有特别的交待,所以李世民回长安和洛阳诸事的安排罗禹还不知道。

   但王世充和窦建德会一起回长安他是知道的,因为消息是李世民这边以特快形式发往长安,罗禹明白李世民为何不等圣旨到就先行一步把王窦二人往长安送,他在写给李渊的意见中表明了态度。

   战事虽胜,但要说李唐完全掌控洛阳局势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王世充那边,别看攻了几次城,损失不过三四万人,他手下不甘心失败的大有人在,如果王世充留在洛阳,紧急情况随时都可能会出现。

   所以李世民才会不等李渊的圣旨就让王世充先离开洛阳前线回长安,人在手里才会一劳永逸的解决郑军的反叛情况。

   李渊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并不会怪罪李世民擅自作主。

   帝王之术用在儿子身上同样有用,在李世民没有即位之前,大唐唯一的主人就是李渊,谁想争这个权利,只会招来毁灭性的打击。

   罗禹现在反而比较担心刚刚收到紧急战报的莽川峡谷,朱元璋被迫东进汝州,李靖和杜伏威能抓住机会毕其功于一役吗?

   综合李杜两人的用兵策略,无非就是李靖先分兵北上,示弱朱元璋,再以汝州粮草为饵让朱元璋非去汝州不可,然后再杀个回马枪,和杜伏威一前一后围堵朱元璋。

   战场上的谋略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所不同的是你明知那是陷阱,形势逼迫之下,为了那可怜的一线生机,你还不得不闯进去。

   当罗禹提前看了特战队送过来的莽川峡谷地形图后,心里默默为朱元璋叹息,他很强,但在李靖的面前,吃亏是肯定的。

   正月二十五,睛,午时。

   今日的阳光很耀眼,因为高山险峰所阻,在莽川峡谷的官道上并没有阳光照进来,春风吹在脸上还是有点冷。

   昏暗的环境如同朱元璋的心情,从放弃冀南南下洛阳开始,他所有的决定都在心里盘算了许久,自认为没有什么做错的地方。

   冀南属于平原地带,南靠黄河,北有窦建德十几万人马,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本就不适合作为基业守护。

   当初李渊、窦建德、王世充相继称帝,他作为一方诸侯,再不表示就落于人后,人才都会被三人吸引过去,谁不想更上一层楼?

   大明朝庭就是在这种局势下诞生的,本来你不称帝还是三方势力的争取对象,可一旦建国,就表明了态度,跟所有势力死磕到底。

   就四国实力而言,大明是最弱的,从一开始就被窦建德压着打,要不是冀南的地形适合挖地道,恐怕早就被夏军所灭了,正是成也地形败也地形啊。

   正为难之时,王世充提出四国联军围攻洛阳之策,削弱李唐实力,这是个机会,因为就算他不答应,而窦建德答应了,冀南这块地方他也保不住。

   想通后他就在等窦建德的反应,只要夏朝庭一应允王世充,南下洛阳就顺理成章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