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会试结束
第173章 会试结束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这次会试完了之后,范进没有多做些什么,而是自顾自的待在自己的家里,门都没有出。
以前是格局太低了,然后身份也不到位,在京城没有房子,就天天和一些人吹牛打屁,然后想着自己中了之后的生活。
而现在他不说年纪,及时格局和他们比起来也差的太多了,能经常入宫的人,自然是和现在外面这些小举人不一样。
而年谊这些也并不是太重要,如果真要去涉足这些对他以后官场可能还没有好处。
他以后注定和清流还有之后的一些党派无关,他应该算得上的党派也就是皇帝党了,因为是皇帝老师的原因。
到了出成绩的时候,范进的心中可以说是毫无波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范进只是平淡的让仆人将赏钱准备好,然后也就不管其他的事情,悠哉悠哉的在书房看书了。
府中的人本来早就想要出去打听一下的,但是看到范进如此的淡定也都是感觉奇了怪了。
他看到其他的同年的考生都是一直在紧张的等着成绩,也就他家老爷了,能如此的淡定。
范进心中本来已经注定的事情,自然是没有生出什么样的波澜。
待到人来通报的时候,范进甚至自己都没有出来。
这次考试成绩比上一次差一点,上一次是第一,这一次勉勉强强得了一个第三,估计还是低调一点吧,待到殿试的时候拿一个状元也还可以。
而其他的榜上有名的人大都是聚集在一处,然后设了一个宴会,目的自然是联络感情,想要获取政治资源了。
前面说过,中了,自然也就是稳中进士了,听到有一个第三名他们这群人竟然都没有见过,都是想着要了解一下。
这还是以前有一个与范进一起考的那个人,甚至还帮范进出了赏钱的那个人才给这群人解释道:
“这个范进我认识,此人乃是上次会试中了会元,然后殿试的时候还收到了先帝的召见,先帝好像还要提他为状元,但是此人寄情于山水,却也没要这个!”
这个自然也是引来了上次没有中,这次继续来考的人的赞同,毕竟他们可是看到范进中的会元,如果不是这样那范进为何不留下当官?
此刻就有人发出疑问了:“那么这个人现在为什么要出来继续科考了?”
刚刚那个人还没有回答,另外的人却是回答了:“这你就不懂了吧!上次其实乃是先帝有些。。。。”
“而如今明君在世,前翻年关的时候,内阁等人发不出来俸禄,遭到京官们围堵,整个大明各处灾难,而内阁自然是难辞其咎。”
“而百官们集合在禁门,还是皇上最后仁慈,降下了罪己诏,然后才摆平了这件事情!当今圣上英明啊!”
听到这些话众人也不得不感叹圣上英明。
这个当然是锦衣卫在各处散播的,毕竟要为皇帝造势嘛。
这些天杨廷和逐渐的放松了对小嘉靖的控制,好像是真要放权给小嘉靖了,至少现在看起来形势大好,可能是上次的罪己诏给他老人家整懵了?
要问杨廷和现在是怎么想的,其实杨廷和现在也没有多想什么了,他现在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苍老,而且另一个原因是禁宫门前的那一跪,让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衰落了下来。
而是小嘉靖下罪己诏的手段也是让他意识到他轻视的这个小皇帝可能真的长大了吧,更主要的是,他老了。
当然,这也不代表着他要立刻退出政治舞台。
正如同周进一样,退休之前想要看到范进这个弟子考上进士,杨廷和也想着的是自己现在留下还能帮一下自己的儿子。
杨廷和的儿子和杨廷和一样,也是一个神童,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了。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岁的杨慎与云南永昌张志淳之子张含订为金石之交。杨慎此年已经开始创作近体诗。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其父杨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叶氏柩葬于新都城西门外祖茔。杨慎还模仿名贤作《吊古战场文》,叔父兵部侍郎杨廷仪见文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数语,不禁击节称赞。祖父杨春阅后建议杨慎拟作贾谊的《过秦论》,杨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拟作,议论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灭亡的教训,与贾谊的很多观点都相契合。祖父杨春读后又惊又喜,称杨慎有贾谊之才。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父亲杨廷和守丧期满,杨慎随父经汉中、西安、邯郸等地入京,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记录这些事情。同年秋天,杨慎跟随进士魏浚学习,创作的《黄叶诗》轰动京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