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横看春秋纵战国

(二)西周始末

横看春秋纵战国 嘻唔许 2035 2024-05-30 14:45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西周利簋”,再次证实了西周灭商的事实,同时也佐证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灭商朝,开辟建立新的王朝周朝。周朝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分封制的奴隶社会国家。

   周武王伐纣后,便坐分天下,不仅分封自己的功臣谋士,宗亲兄弟。还分封了尧、舜、禹、汤等三皇五帝之后,以不绝功德帝王之祀。随后周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接着藏弓偃戈,纵马华山之阴,放牛桃林之虚。以示息兵天下,施恩四海。

   周武王在位三年,便遗憾西归。太子继位为周成王,此时的周成王年幼,无法管理朝政,此时天下初定,便由周公旦代理掌管周王朝。

   周武王分封天下时,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旧商之宫,以管理商朝遗民。分封弟弟叔鲜于管地,分封弟弟叔度于蔡地,分封弟弟叔霍于霍地,共同监制武庚。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三人猜忌周公旦代理执政。联合东南数十国,策动武庚叛乱周朝,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旦亲率兵马东征平叛,横扫东南数十国,诛杀武庚,管叔鲜,霍叔三人,流放蔡叔度。诛杀武庚之后,为了不绝商汤的祭祀,便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

   周公旦东征不仅平定三监之乱,还扩张了周朝的范围。在周武王时,只是征讨了当时的天下商纣王,没有用兵其他诸侯。

   周成王之后继位的是周康王,周康王继祖辈之德,施恩天下,使刑罚四十年不用。

   周康王之后继位的是周昭王,周昭王在位,王室的统召力减弱,但诸侯依然拥护。周昭王死于南巡的长江边上。

   因为周昭王死于南巡,周王室立王子满为周穆王。周穆王继位不听劝谏,兴兵于犬戎,施刑于诸侯。西征于昆仑,失威于荒服。

   周穆王之后继位的是周共王,周共王之后继位的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后周共王的弟弟继位为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周懿王的太子继位为周夷王。

   现在的周王朝已经传位八代九位王,近两百年。周夷王之后的继位者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

   周厉王贪财好利,任用佞臣荣夷公。施暴政,好奢侈,性傲慢,周朝是人人批评诽谤周厉王之政。周召公劝谏,却不为所动,更甚于使用卫国巫师残害国人。使得周朝上下人人自危,相遇于道视之于目。周召公再次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周厉王仍不为所动,更变本加厉。

   终于在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发生了全民暴乱,直击周王室。上下皆怨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

   周厉王的逃亡并没有消除民众的怨气,而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太子静,太子静藏匿在周召公家。周召公为息民怨,又不想受罪于周王室,便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被怨民所杀。这一桥段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周厉王逃亡在外,周王室由召公、周公共同执政,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号称“共和”。

   直到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地,周、召二公立太子静为周宣王。

   周宣王执政后便励精图治,施恩于民,重建周德。毕竟是经过民乱的,而且差点命丧厉王之乱,知道民众的力量。在周宣王前十年的执政中,周王室再次恢复国力,成为诸侯宗主。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局势。

   虽然周宣王开局很好,但在后面却连连失威,不修籍田、兵败姜戎、清民统户等,更重要的是没教好太子。

   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死,继位的是周幽王。周幽王继位第三年便得美女褒姒,但褒姒天生不爱笑,为此周幽王是千方百计的讨褒姒一笑。最后更是,为博美人笑,烽火戏诸侯。

   受到宠爱的褒姒为周幽王生得一子伯服,周幽王又任用巧言令色、贪财好利的虢石父为卿。虢石父为得到周幽王的重用,以讨褒姒开心,便建议周幽王废申后,除太子宜臼,改立褒姒和伯服。

   无故改立王后太子,本是天子大忌,更何况是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周幽王听信虢石父之言,废黜申后和太子。这让申后本家的申公恼火难耐,申公联合缯国于西犬戎兵临镐京,以此给周幽王施压,重新立申后和太子宜臼。

   但事情的发展使申公始料未及,常年在荒山野岭的西犬戎来到镐京,便不再受申公的控制。建都两百多年的镐京在西犬戎的掠夺蹂躏下,毁于一旦。周幽王和伯服被杀于骊山脚下。

   各地诸侯再见烽火,以为是周幽王传统把戏。直到难民的出现,才知道这次是真的有难。各路诸侯联军进京,进攻盘踞在镐京的西犬戎。此时的西犬戎已经掠夺立周王室的百年之财,又畏惧诸侯联军,便望西而逃,临走还没有忘记带走了褒姒。

   诸侯联军来到残垣断壁的镐京,望着百年的京都一片狼藉。引狼入室的申公,也在这攻西犬戎的联合诸侯中,同时带着原太子宜臼。在申公的提议下立原太子宜臼为新的周天子,即周平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章没有了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