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

第134章 王宏宇声东击西

  不久,正白旗、正红旗全员抵达指定地点,他们放川兵和辽兵汇合,然后再从北、东两面包围。

   建奴骑兵们下马步战,本就有兵力优势,又是从两个方向压上去。

   即使从对战三总兵家丁开始,体力已有一定消耗,现在也要全力压上。

   这样的安排自然有他的考虑:此地距离浑河南岸的战场只有20里,距离南边辽阳也只有区区60多里。

   所以要尽快灭了他们,免得再生变故。

   南军方阵与武靖营靠拢,双方拼成一个回字,周敦吉、王宏宇、姜弼居中指挥。

   看着对面的明军,川兵精锐3000,重甲辽兵2000,虽然只有5000人,但是两军配合默契、阵型非常严整,长枪、火枪井然有序。

   后金军虽有接近1万5,但强攻必然付出数千人的代价。

   “全员下马,上!”

   川兵、辽兵都有大量长枪,肯定不能骑着马送死。

   建奴兵马得令,全员下马展开步战,这也是他们最擅于,明军往往最难以抵挡的打法。

   正黄旗攻北面;正白、红旗步兵攻东面,老奴的精锐护军也缓步压上。

   这次又是遭遇战。

   没有携带建奴最引以为傲的盾车,必然会遭遇远程射杀损失很多人。

   可付出3000人的代价,努尔哈赤、代善和皇太极也要消灭这两支强军,这是明军精锐中的的精锐,也是他的心腹大患。

   “砰砰砰~”

   南军第一排火绳枪,在百步就是一轮齐射。

   正白、正红两旗都领略过周敦吉、王宏宇的实力,看到开枪就赶紧蹲下。随后抬起头来,在百步就开始拉弓对射。

   建奴的箭矢比较重,近距离破甲效果不错,准头也很高,但是百步的距离,根本就伤不到身披铠甲、头盔,以正面队列放箭的川军。

   反而被每梯次50火绳枪三段击,将逐步靠近的敌人打倒不少。

   三排南军火绳枪射击之后,还有弩兵点射个别有破绽的建奴。

   建奴也以雨点般箭雨还击,双方在对射中互相逼近。

   然后到了20步,建奴们发出野兽般的咆哮,就冲上来肉搏。

   南军长枪方阵,形成多排枪林,将大批敌军放倒在地。可是枪阵也受到影响,背后建奴冲到近身。

   川兵也有许多刀盾兵,此时弯腰到枪林下方,跟建奴展开肉搏。

   武靖营也多用大刀长枪,还都穿着重甲,只要队形不乱,根本不怕跟敌人搏斗。

   一时间双方死伤各有数百,暂时不分胜负。

   尽管南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姜弼的武靖营也打得有声有色,可是建奴的兵力是他们的三倍,正黄旗、正白旗从北、东两侧夹击,正红旗分兵配合进攻的同时,还分兵包抄。

   明军兵力捉襟见肘,还没有休息的时间,现在勉强可以守得住,一旦拖入黑夜,或者时间一长,明军将会落败。

   “杀鞑子!”

   忽然南边一阵呐喊,正在包抄的正红旗兵马迅速退下,熟悉的友军出现了

   “尤世禄来也!”

   他们骑兵近半,立刻驱散试图包抄的敌人。剩下的步兵也立刻跟上,掩护住南军的后背。

   总兵尤世禄率领7000兵马,违抗袁应泰号令,私自赶到支援。

   来了这伙生力军,天黑前的战况打得焦灼不分高下。

   皇太极亲自呐喊:“继续进攻,持续消耗他们!等到天黑,我军必胜!”

   “大明万胜!”周敦吉不甘示弱,吼声竟然盖过了皇太极。

   代善也要呐喊助威,却被王宏宇抢先大吼道:“啊老兵啊!你听到了吗!”

   “快上吧杀戮!别留任何机会!”

   川军老兵杀红了眼,怒吼着冲向建奴,一阵血腥肉搏,让建奴阵型后退了50步。

   努尔哈赤也盯着战场,准备亲率巴牙喇护军撕破防线,天黑时一举定胜负。

   “嘟!嘟!”

   一阵明亮的号角声传来,又有兵马到了。

   这次声音从西北来,也就是双方对峙的方向。

   双方都期待是自己这边的援军。

   “石柱兵到!!!”

   秦民屏在队首大吼,身后白杆兵、弩兵一边奔跑,一边保持着战斗队形。

   秦邦屏、秦民屏率3000石柱土司兵赶到。

   他们直接将侧翼的正白旗逼退,原本被夹攻的明军,现在变成只有正面迎敌。

   双方兵力持平,打到天黑也是焦灼不分胜败。

   没占到优势,努尔哈赤无法尽快消灭这些明军了。

   “此地明军本已劣势,要塞的明军也远少于我八旗,岂有兵少的一方能分出人支援,我八旗不能支援的道理!?”

   努尔哈赤见到明军援军先到,让优势变成了均势,气得怒不可遏。

   终于,正蓝旗来了一批人。

   努尔哈赤在想,援军按说应该是镶红旗、镶白旗过来,他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暂时负责正面指挥,他的兵马怎能擅离职守?

   莽古尔泰的嫡系来报,说是明军用重炮轰击,对峙兵马虽然没被打中几次,但是因为天黑和部分将领不听号令,还是出现军心不稳的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