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退婚后不装了,我就是你们找的诗仙

第一百二十二章 先别急

  大兴天下太平已久,各地官员在陛下的统治下,鲜少会出现判案不明告御状的事。

   距离上次御鼓被敲响,还是十多年前。

   走过朱雀门,正在排队上朝的许多文武百官,也同样循声扭头看向身后方向,满脸惊疑之色,互相打听着京城何处有了冤情。

   “竟有人在上朝的时候来击鼓鸣冤,这不明摆着想让陛下亲自过问吗?”

   “胆子够大的,也不知道有多大冤情敢惊动陛下。”

   “今日的早朝一定很精彩。”

   只有早已知道消息的那些官员,全部看得站在百官之首的晋王,打起精神,等着江宴面圣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宁无恙置之于死地!

   晋王连头都没有回,阔步往前走。

   宁无恙必死无疑已成定局。

   但昨夜来报的探子,说江宴的行李里有异物,好像带了铁器,不排除有进献香水秘方给父皇,来换取一条狗命的想法。

   是又如何?

   父皇总不可能因为香水,赦免宁无恙的罪,倒是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把宁家的香水秘方夺到手里,再以宁家心术不正为由,连那信中宁照磨和宁校官的职务统统撤掉。

   也好让周安在金陵行事更加方便,借此展现他的能量,拉拢更多人支持他。

   能够在三废太子之中存活下来的王爷,还有资格肖想那个位置的,除了晋王便只有康王,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晋王自然不会大意到错过江宴携带铁器入京一事,对此也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只等着上朝时江宴面圣,提及叶柳两人被逼死一案,当场发难。

   寝宫中。

   周乾听到有人击鼓鸣冤后,当即把苏培元叫了回来:“先服侍朕穿衣上朝,圣旨稍后再下。”

   直觉告诉他,这击鼓鸣冤的案情或许与徐几道送来的信有关系。

   没有必要谁会来告御状?

   除非下瞒上欺,逼得他人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才拼死一搏。

   他不由想到了被晋王母子封锁京城与皇宫消息的事,心中暗忖:最好是朕疑心病发作,否则这京卫军的军权,可不是让晋王割让给康王一半了。

   ……

   朱雀门前。

   江宴亲自击完鼓后,面对着握着板子,不知道当打不当打的带刀侍卫们说道:“本官如今要面见圣上,不宜带伤,不如这样,等本官见完圣上,几位再打可好?”

   “好好好……”

   才来当差没半年的侍卫们,哪里见过大活人击御鼓告御状的,更没想到击鼓的会是一位穿着官服来的知府大人。

   他们看着江知府经过盘查后,被放行带着一个瞎眼的青年往上朝的大殿走去,十分羡慕今日值守大殿的同僚们。

   “早知道今日有热闹看,我应该去守大殿的。”

   “瞎鸡儿羡慕啥,没听说最近晋王重提削减军费一事,季尚书差点动起手来,小贾拉架时还被打了一拳。”

   “事后季尚书可是为了那一拳亲自去登门赔礼了,还放了小贾一个月的病假,你不羡慕吗?”

   只是不是伤及性命的宫廷政变,上朝的大殿可是最能凑热闹的地方。

   朱雀门口的带刀侍卫们盯着两人背影看了片刻,目光落在站在门外的江河、以及那马背上被磨破的布袋子上头。

   “这是何物?”带刀侍卫不解的问。

   江洋没有回答,只是一脸担忧地看向朝议殿方向。

   老爷,童管事,你们可千万不能慌、不能急,按照宁先生的计划来,不要意气用事!

   我还等着把蒸馏器送进去呢!

   朝议殿上。

   周乾走上玉阶的龙椅前落座,不待苏培元开口,他左手拍着椅背,右手指着殿外:“既然有人告御状,今早朝议,先处理此事,把有冤情的人带上来,朕倒要瞧瞧这朗朗乾坤之下,何处还有错案陈冤不明!”

   “带击鼓者!”

   苏培元喊完。

   江宴搀扶着童管事的手臂,在两个带刀侍卫的带领下,走进大殿。

   当身着官服的江宴走进大殿时,许多人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击鼓的怎么是一位官员?”

   “看他身上绣的花纹,是知府品级,看那上等的丝绸,好像产自江南?”

   “你入朝时间短,认不得他,这是江家的江宴,以前曾在翰林修书,如今好像是在苏瑞手下,任金陵知府?”

   不少人朝着人群里的江家族长江诚看去。

   江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看着,一步一步往官员最前排走的江宴,表面稳若泰山,暗中慌得心跳如擂般,压力大到耳朵嗡嗡作响。

   江宴不是在金陵当知府吗?

   怎么跑到京城来告御状?

   知府上官江南道刺史苏瑞不是江宴的同窗好友?

   越级诉冤,苏瑞知情吗?

   江宴这个清闲知府,他也不想干了是吧!

   还有那个瞎眼的是谁?苦主吗?

   “微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江宴旁若无人的走到晋王与康王之间,跪地跪拜。

   两位王爷都站在最左侧,但晋王在前康王在后,江宴只扫了一眼,便知道朝堂局势如今谁强谁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