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朱棣之子

第78章 庆耀僧人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2106 2024-05-30 14:46

  烈日高照。

   天界寺。

   禁院会客厅之中。

   “贫僧法号庆耀,乃是道衍大师的师弟,见过世子殿下。因腿脚不便,还望殿下见谅。”

   改名为庆耀和尚的庆玄道人,抱拳向朱高煦施礼道。

   “庆耀法师不必多礼。”

   朱高煦打量着面戴青铜面具的庆耀道人,颔首回礼道。

   他发现眼前这个僧人也留着山羊胡子,其气质、声音与玄通僧人很像,若不是戴着面具坐在轮椅上,他甚至怀疑这就是玄通僧人。

   毕竟朱元璋派赵俊臣调查过玄通僧人,朱高煦知道玄通就是庆玄道人。

   正因如此,朱高煦对玄通的印象很深,并不像玄通认为的那样,只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幕僚顾问。

   朱高煦数日前已得知玄通僧人被猛兽所食,觉得非常可惜,此时见到庆耀僧人,心中对玄通之死产生了一丝怀疑。

   “师弟,世子并非俗人,老衲劝你最好直言,勿要夸夸其谈。”道衍和尚在一旁提醒道。

   庆耀再次向朱高煦拱拱手,然后认真的说道:“太祖在今上入住东宫不久后,便册立殿下为世子,可见太祖之意是希望今上百年后由世子继位。这种父子传承之事,关系本朝兴衰,太祖必然会向今上有所交代,而今上不可能违背太祖意愿。因此,在下的结论就是今上在引蛇出洞,世子不用过虑。”

   朱高煦一听,感觉按照朱棣的腹黑秉性,还真可能做出这种“钓鱼”的事。

   “法师高见,不过我三弟恐怕还有其他手段,法师可有破解之法教我?”朱高煦接着说道。

   赵俊臣奉朱高煦之命,暗中派人调查朱高炽、朱高燧姗姗来迟的原因,经过数天的仔细调查,朱高煦目前已经获知了朱高燧鼓动朱高炽争储的消息。

   据密探走访获知的情报显示,朱高燧利用朱高炽对当年朱元璋偏心宠爱朱高煦之事一直耿耿于怀。

   当年朱元璋在册立朱高煦为燕世子之后,封朱高炽为高阳郡王,并强令其就藩,这事让朱高炽对他的二弟朱高煦一直心存芥蒂。

   按常理来说,朱高炽本来是一个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颇有气度的人,不至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久放不下。

   然而他生在皇家,饮食条件好,又喜文不喜武,缺乏运动,导致营养过剩而身体过于肥胖,再加上他确实从小患有脚疾,以至于性格内敛而敏感。

   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朱高炽也不例外。

   他待人宽和,素有贤名,却不妨碍他也有私心、嫉妒心。

   就像人有善恶两面一样,这并不矛盾。

   在朱高炽看来,他身为朱棣的嫡长子应该是燕藩世子的第一人选,如果不是从小就有神童美誉之称的朱高煦风头盖过了他这个哥哥,那燕世子之位必然是他的。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本该属于他的绝世美女,被朱高煦硬生生抢走了一样。

   于是,在朱高燧的煽风点火之下,朱高炽也动心了。

   不过朱高炽动心归动心,却没有付之行动。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朱棣的手段,所以对朱高燧的举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那个拿王绮红身世做谣言,欲从侧面抹黑朱高煦的阴毒计划,皆是朱高燧一手谋划。

   历史上的朱高燧就是个比较阴毒的人,他在朱棣晚年的时候勾结宦官黄俨,并联合指挥使孟贤、钦天监正使王射成等人一起伪造遗诏,想要鸩杀朱棣篡权夺位,不过却遭人揭发,最终功败垂成。

   如今才十六岁的朱高燧,却依然露出了他阴毒的秉性。

   好在朱棣掌握着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组织锦衣卫,利用立储风波识破了朱高燧的阴谋。

   目前朱高煦还不知道朱棣已经知晓了朱高燧的阴谋,所以他才会询问庆耀僧人。

   “贫僧认为世子可以去求见陛下,或许陛下已经作出决断,准备册立殿下为皇储。”庆耀捻须说道。

   “这恐怕不太合适,如今立储风波还未平息,我现在去求见父皇,恐怕会被人当成争宠。”朱高煦说道。

   庆耀道:“那便再等一等,事情或有转机。”

   “但愿如此。”朱高煦说道。

   之后朱高煦又与道衍和尚聊了片刻,然后便打道回府去了。

   两个时辰之后。

   天界寺禁院。

   “听说大师的手受伤了,朕带来了一名太医前来为你诊治。”

   朱棣打量着道衍和尚的右臂,关切的说道。

   “老衲的手是因立储风波而伤的,如今风波已起两日,不知陛下可有决断?”

   道衍和尚不需要在朱棣面前拐弯抹角,而是微微晃了晃他的右臂,直言问道。

   朱棣脑子一转,便明白了道衍和尚的言外之意。

   他挥手示意侍立在一旁的太医退下,然后背起双手,迎着池边柳树下的微风,望着放生池的水面说道:“朕已经让方孝孺起草册封高煦为太子的诏书,大师以为如何?”

   “正学先生乃一代大儒,由他为陛下起草册立皇储的诏书,那是再适合不过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