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朱棣之子

第141章 决定华夏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2096 2024-05-30 14:46

  九月初八。

   散朝后。

   文华殿。

   “五弟急着见朕,是有何要紧的事?”

   朱棣扶着周王朱橚坐下后,顺势坐在了朱橚的边上,关切的问道。

   朱橚恭声道:“四哥,臣弟不敢违背太祖皇帝的遗命,也不是不愿去海外建国。臣弟求四哥,再宽限臣弟几年,让臣弟把《救荒本草》编着完成。”

   “你去年率人编着完成的《普济方》,通政司至今已经刊印发行了近百万册,深得民间百姓与医者的推崇,活人无数啊!”

   朱棣想起这事,不禁感叹道。

   青年时期的朱橚对医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就藩开封不久,朱橚组织学者编撰《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开始组织人手编着方剂学巨着《普剂方》。

   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橚被流放到云南期间,对民间疾苦了解增多。

   他看到当地百姓生活环境恶劣,患病者甚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便组织当地良医李佰等人编写了方便实用,有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

   朱橚深知编着方书和救荒着作对于百姓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在次年年底回到开封不久后,就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编书骨干, 并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 组成一个编书集体。

   这些人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

   朱橚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 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

   尽管他在朱棣继位后,一直居住在京师,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

   去年, 由朱橚亲自订定, 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剂方》编成。

   《普济方》是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着。

   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共一百余门, 计一千九六十论, 两千一百七十五类,六万一千七百多个药方,两百三十九张图。

   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 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历史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其中的方剂就特别多。

   当然,该书也存有不少重复抵牾的地方。

   “还有前年,太子奏请朕刊印发行的《袖珍方》,也是出自你手。就连太医院院使戴思恭,都说此书乃是救死扶伤之宝典。”

   朱棣顿了顿,又接着感慨道。

   《袖珍方》全书四卷, 三千多方, 其中有些还是周府自制的。

   这部着作编着严谨,因疾授方, 对方以授药, 并总结了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 详切明备, 便于应用。

   历史上, 《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 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

   它的发行,对华夏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棣身为大明皇帝, 当然重视提升大明整体的医疗水平,周王朱橚编着的各种医学着作, 对大明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弟,你已经编着了许多医书,为何还要执着于编写《救荒本草》?”

   朱棣忽然问道。

   “四哥是知道的,自古各朝各代,大体上赋税繁重,灾害频繁,生民很苦,常用草根树皮果腹。”

   朱橚面露疾苦之色道:“前元压迫我汉民极其严重,到本朝初年, 战乱刚停时,民间尚未得到休养生息, 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

   “生民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故而臣弟想要编着《救荒本草》,对这些野生植物加以鉴别和分类总结,为我大明治下生民救荒所用。”

   “植物”、“动物”这两个词古已有之。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日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物,其民毛而方。”

   汉代张衡《西京赋》:“植物斯生,动物斯止。”

   因此,朱棣当然明白朱橚在说什么。

   华夏自古药食同源,历代本草学的发展,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和方法。

   朱橚和他召集的医药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着手进行《救荒本草》的编着。

   但《救荒本草》具有资源调查性质,其编着内容仅以食用植物为限,这一点又与传统本草有所区别。

   可以说, 《救荒本草》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的产物, 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四哥, 为了编着《救荒本草》,臣弟甘愿放弃王爵,只保留皇室子孙天潢玉牒, 做一个普通低爵宗室。”

   周王朱橚见朱棣沉默不语,略做犹豫后,忽然面露决然之色,接着起身跪下,恭声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