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1805

第四三六章 上限锁死梄迹訰

大明1805 王子虚 2103 2024-05-30 14:46

  朱靖垣乘坐的火车过了平顶山之后,天色就已经完全黑了。

   第二天清晨时分,火车就抵达了西安府城,这座存在了两千年的神州文明古城。

   很多现代人觉得,把长安改成了西安,这名字就没有古色古香的味道了。

   其实西安是府名,相当于后来是地级市名,他们对应的汉唐古称是京兆郡、京兆府。

   长安则是县名,长安县之名从西安初期出现之后,至今历经两千余年从未消失。

   甚至于从唐代开始至今,城池的位置都基本没有变化。

   后世也只是撤销了长安县,改成了西安市长安区而已,与故时京兆郡长安县并无二致。

   城建工程上经常变成考古工程,挖掘机铲子下去再抬上来,不知道会带出什么东西来。

   很多古城都都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时代的县更出名,后世的府、市更出名而已。

   这实际上是工业化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多次有人妄图撤并行政区导致的结果。

   当地人其实都知道相关的名字是始终存在的。

   朱靖垣清晨就直接起了床,欣赏着晨曦中的古都新颜。

   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再次出现了。

   西安府所在的关中地区,是联通和控制西北的关键节点,是神州核心地区的西大门。

   西安也是大明内陆地区少有的大型工业城市。

   不是矿业城市,而是真正的工业城市,依托周围的矿产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起来。

   大明的大城市,城内的景象,并不是入眼都是神州传统风格建筑的。

   最起码,不会全都是飞檐斗拱、凋栏画栋的画风。

   因为工业化追求效率和速度,所以工业用的建筑会自然而然的简约化。

   就像后世的板楼和大车间也并不是泰西传统建筑的风格。

   当然,传统文化烙印也是始终存在的,没有外来强力干涉的情况下就不可能会自己消失。

   就像后世西方的现代建筑和装饰中,桌椅、地板、窗户、大门之类的装饰和设施,仍然还带着当地古典时代的传统特征。

   所以现在大明大部分的普通城市建筑,主要都是带着传统装饰特征的简约楼房。

   只有带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建筑,以及皇室、贵族、富商们的传统庄园里面,才会出现不计成本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古建筑。

   当然,这个原汁原味只是形态和审美上,其十几建筑方式和建筑材料都已经变了。

   从仁武朝后期开始,在大明皇室的直接带领下,在现实成本和实用性的驱动下,钢筋混凝土变成了主流建筑材料。

   以至于现在的大明富裕阶层基本都不再继续追求大型木建筑了。

   否则南洋和殷洲的原始森林肯定会损失惨重的……

   从汉唐到明清,传统宫殿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本土大型木材消耗殆尽了。

   在得到了南洋和殷洲原始森林木材的补充之后,如果有传统的封建君主去追求的话,很有可能会在这个时代搞出超规格的木建筑。

   不过因为世祖皇帝的存在,这些情况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而在这些这些建筑的背景里面,又有随处可见的高耸的烟筒,还有灰蒙蒙的烟尘和水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街道上。

   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自行车的铃铛声,马蹄撞击地面的啪嗒声,与喧闹的人声混杂。

   在这样的环境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的时代,这样的城市的景象,总是让朱靖垣有种错乱感。

   因为朱靖垣上辈子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工业时代早期的东方城市。

   每次来到这种城市中,朱靖垣都会专门看一看,让自己熟悉和适应这个世界。

   朱靖垣进城之后,没有在公共场合露面,直接去了城东北的秦王府。

   朱靖垣也提前专门通知了当地官员,没有让他们去车站迎接,明天直接到秦王府见面。

   秦王府名义上是大明的第一藩王府,因为第一代秦王是朱元章的第二子。

   只不过实际上最大规模的王府其实是老五的周王府。

   在仁武朝之后,这些外地的王府,无论有没有在战争中损坏,都回到了皇帝手中。

   世祖皇帝有了钱之后,陆陆续续的修复了一些关键城市的王府,作为皇帝皇室重要成员到当地出差和巡视的驻跸之所。

   朱靖垣在秦王府休息一天,第二天上午在王府大殿接受了陕西三司主要官员的拜见。

   坐在上方的主位上,朱靖垣看着大殿两边的官员们,感觉他们的状态都有点过于紧张。

   似乎带着很高的期待,而又都非常的忐忑,明显很多人是带着想法和心思来的。

   不过在相关公式化的官方见面会上,双方都是不会讨论具体的事情的。

   互相行礼打招呼,聊了几句场面话之后,见面会就算是结束了。

   然后陕西三司和御史的首脑留了下来,显然是想要跟朱靖垣继续讨论一些切实的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