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1805

第五零九章 “茶叶蛋上锅了”

大明1805 王子虚 2118 2024-05-30 14:46

  大明1805正文卷第五零九章“茶叶蛋上锅了”最新网址:在南安州的码头上,金吾右卫的指挥使和督军,与羽林右卫的指挥使和督军,新元素工程卫戍和实验部队的总督军朱昭燮,一起简单的碰了个面。

   在朱昭燮的见证下,羽林右卫向金吾左卫说明了此次任务的目的,通报了携带的主要物品。

   最重要的就是总计六枚原子裂变能量炸弹,简称为“原子弹”,代号为“茶叶蛋”。

   按照朱靖垣前世的分类法,这六枚原子弹都是内爆式的原子弹。

   类似“胖子”和“邱小姐”,整体外观上就是圆滚滚的,所以代号就成了茶叶蛋。

   由于大明有朱靖垣的指路,在枪式弹和内爆弹两种原子弹基本设计选项之中,大明直接选择了更加复杂但是效率更高的内爆弹。

   不去探究深层的原子裂变逻辑,单纯的从基本的裂变原理上解释。

   核燃料有一个临界质量。

   聚在一起的核燃料质量,超过自然状态下临界质量,内部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原子裂变。

   进而放出异常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核爆炸。

   不过这个临界质量并不唯一,有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还有特殊环境下的临界质量。

   枪式弹的设计思路,就是利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

   将超过临界质量的核燃料分成两部分,放在类似封闭枪管的筒子两端。

   一端的核燃料做成中间有个圆孔的球体,另一端的核燃料做成契合球体圆孔尺寸的圆柱。

   在圆柱型核燃料的后方装上化学炸药,发射的时候引爆这些化学炸药。

   当时的实际效果类似于火炮发射炮弹。

   化学炸药作为发射药,燃烧瞬间产生巨大的燃气压力,推动着核燃料圆柱向前飞出。

   狠狠地撞进对面的核燃料球中间的洞里。

   这样两块核燃料就契合在了一起,总质量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

   于是最简单的原子裂变核爆炸也就发生了。

   原理简单粗暴,非常容易实现。

   只需要控制一部分化学燃料的爆炸,和传统枪炮发射弹药过程高度高度类似。

   又像是在用锤子打铆钉。

   原本历史上美利坚的第一枚枪式弹是“小男孩”,它的外形就像个完全封闭的短粗圆筒。

   由于当时的情况格外紧急,美利坚要努力避免红色露西亚直接参与日本战场。

   所以原理简单的“小男孩”没有做爆炸实验,直接用在了实战上。

   枪式原子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核燃料总共就分成了两份,或者可以说是两大坨。

   发射药的作用仅仅是将两坨燃料推到一起,爆炸近乎完全依赖于自然临界状态引发的核裂变。

   所以制造一枚枪式原子弹,使用的核燃料的总质量必须超过其自然临界质量。

   燃料内部的裂变一旦发生,燃料球体就会被炸的四分五裂。

   质量下降,核裂变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

   所以枪式原子弹的绝大部分核燃料都会被浪费掉。

   铀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是四十八公斤,美利坚的“小男孩”装了五十一公斤的铀二三五。

   最终只有大约百分之一点五的质量,也就是七百六十五克发生了裂变。

   总共释放出了相当于一万五千吨标准炸药的能量。

   其他绝大部分都变成了残留物。

   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思路,是将核燃料分成很多份,排布在球形外壳的内表面。

   每一份核燃料背后,都要装一块化学炸药。

   引爆这种原子弹的时候,将所有的化学炸药同时爆炸,将所有核燃料同时推向球心位置。

   这样能够利用发射药提供的推力,为聚集在球心的核燃料增加压力。

   让核爆炸的能量不会立刻向外扩散,能够让裂变反应维持的时间尽可能略微增加一些。

   这其实是常规炸弹爆炸的原理。

   燃料在封闭的环境中燃烧,燃气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所在弹壳撑的四分五裂。

   在弹壳裂开之前,内部的燃烧都将持续。

   虽然这个时间在人的感知中仍然很短,但是相比自然开放状态下燃烧已经增加了“很长”。

   更关键的效果,是这股压力还能压缩原子核和中子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中子击中原子核的概率。

   基于这些原理,内爆弹使用的核燃料的重量,可以低于核燃料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

   钚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是十六公斤,但是美利坚的“胖子”却只装了六点二公斤的钚二三九。

   最终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质量,也就是一点二四公斤的钚发生了裂变。

   最终释放出了相当于两万吨标准炸药的能量。

   内爆式核弹的优点很明显,缺点或者说是难点当然也很明显。

   关键是让分散的核燃料,被炸药推到球体中心的时间,能够尽可能的接近。

   按照美利坚的经验,炸药爆炸时间相差不能超过七毫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