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离开了,困扰我多日的威胁也彻底消失了。
按照老父母的想法,回老家给孩子补办了一场满月酒,顺便也把我和小花的婚宴一起补办了。
我常年不在家,对于老家的亲朋好友还是很陌生,刚好也借着这个机会拉近一下邻里关系。
老父母回来的时候,我偷偷塞给他们了十万块钱,告诉他们只是回家摆酒席的钱,别怕花钱,不够我再给,尽量把村里能请的全部请来,千万不能丢了咱家的人,小花是城里人,好面子,千万别回趟家对咱农村人有啥意见。
老父母也是坐过包机出过国的人,也算是见了一回世面,知道小花这种城里人生活确实跟农村有着天壤之别,要是回趟老家,丢了面子,以后家宅不宁那是大事。
为了让我和小花在乡亲面前有面子,老父母花了很多心思,但凡认识的乡邻,都是亲自带着礼物上门,告诉他们二月十二来我家喝满月酒。
乡邻顾忌面子,一顿酒席,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好驳了老父母面子,当天基本上能来的全部都来了。
酒宴是在中午开席,亲朋好友,乡邻四舍,早早的都来了,丹姐和小花带了整整一大车的礼物,但凡是进门的无论男女老少全都送了一份。
当然,满月酒的份子钱,一分钱都没有收。
乡邻还有些不习惯,毕竟每年酒席的份子钱,好多家庭也看做是创收的一种方式。
相熟的几个乡邻和亲朋,看不过去,私下偷偷的给父母塞来,全部被父母给拒绝了。
“这是儿媳妇家里的规矩,摆酒不收份子钱,还送礼物,城里人规矩多,跟咱们乡下不一样。
你们都多担待,吃好喝好,要是有啥照顾不周到,你们多担待点。”
老父母不停的向乡邻解释,惹得众人一个劲的夸,我们老方家祖坟上冒青烟了,找了这么一个好媳妇。
老父母和小花被夸得不好意思,不过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毕竟,满月酒不收一分钱份子钱,每个人还送了一份礼物,这种好事,在农村还是闻所未闻。
一顿满月酒加补办的婚宴,几乎整个村的人都来了,一顿饭吃下来,整个村都知道村南头老方家,娶了个漂亮的城里媳妇。
流水席摆了三天,村里也热闹了三天,老父母一辈子都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说话底气也足了,面子也有了,一个劲的夸小花贤惠。
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来参加我们的婚宴,老父母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
摆完满月酒,在家里住了几天,准备要返回城里,准备叫老父母一起去。
不过,老父母听说我的事情都解决了,说啥都不同意跟我们回去,说农村住着舒坦,种了一辈子庄稼,去了城里反而不习惯。
丹姐亲自去劝了父母,两位老人家说什么都不同意去城里,只能听从两人的意见,给家里置办了些家具,留了一些钱,回家的日子提上了日程。
我和小花回去的当天,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送行,送了不少土特产,将整个后备箱装的满满当当。
对面邻居的大娘问道:“娃,明年小菲菲抓周,还回来不?”
我明显感觉到老父母听到这句话,哆嗦了一下,因为按照农村的习俗,小娃娃过一岁生日也是要摆周岁宴抓周的。
抓周,是华夏流传几千年的一种风俗,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
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
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
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
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
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
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笔、墨、纸、砚、秤砣、印章、算盘,吃食。玩具等。
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
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
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
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
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
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