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超级机器人分身

第五百零一章 金龙电池和美国人的撕逼大战

超级机器人分身 无聊的钢镚 2066 2024-05-30 17:23

  有了英国人打头阵,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加盟顺理成章。

   两天后,法国外交部宣布愿意加入欧亚新能源投资银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行列,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推动新能源革命、促进全球产业升级的国际金融机构。

   又过了一周,刚进入二月的第一天,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同时宣布加入亚新行(欧亚新能源投资银行的简称)。

   2月10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北欧四国宣布加入。

   15日,瑞士、奥地利加入。

   18日,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加入。

   21日,就连美国的亲密伙伴澳大利亚也扛不住了,澳大利亚外交部向中国提交加入亚新行申请。

   铁杆盟友的纷纷倒戈让美国媒体应接不暇,谁也没料到,当初刚成立时无人响应的亚新行,如今却成了各大国眼中的香饽饽。

   至此,除了和美国关系紧密的日韩,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了欧亚新能源投资银行的阵营。

   而美国除了通过外交层面发出几句不痛不痒的牢骚外,根本无力制止。

   事实上也没办法制止。

   这时候,美国国内也在为是否加入亚投行进行撕逼大战呢!

   上次联邦财团会议不欢而散,但以军工以及制造业为龙头的加利福尼亚财团显然不肯善罢甘休。

   他们联合德克萨斯财团、波士顿财团等几家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大财阀,集体向联邦政府施压,要求美国政府趁现在还有机会,缓和与中俄之间的关系。为加入亚新行创造条件。甚至有议员在国会山发表演讲,称美国如果不抓住金龙电池这一历史性机遇,未来甚至有沦为三流国家的可能。

   但反对力量同样强大,以洛克菲勒为首的石油财团大笔资金花费下去,竭力游说共和党以及民主党的国会议员。表示如果美国选择加入亚新行的话,意味着美国将会失去对世界的掌控,这是对自由世界的背叛,对中俄两国投降。

   两边阵营竭力拉拢政治精英的同时,美国国内媒体关于是否加入亚新行的讨论也如火如荼。

   《纽约时报》认为,金龙电池的出现对人类的能源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革命性影响。美国如果不抓住这次机遇的话,很可能被全世界所抛弃。

   《华盛顿邮报》则认为,美国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来发出属于自己的金属电池,没必要看中俄的脸色行事。

   其他的比如《洛杉矶时报》、《基督教箴言报》等在美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也纷纷加入这一讨论中。

   而在美国民间,希望美国加入亚新行的言论却占了大多数。

   这和首批金龙电池实用化后带来的影响分不开。

   早在两个多月前。中国宣布,第一批储能毫安时的金龙电池正式应用于手机产业,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之前,中俄两国虽然竭力宣传金龙电池的性能,但人们大多将信将疑。

   毕竟如此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在许多人眼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听说中国将要推出金龙电池版的手机的时候,全中国几乎都在翘首以盼。

   那段时间,甚至连阿盟遭受电磁脉冲炸弹攻击的新闻也吸引不了中国人的注意。所以人都在期待金龙电池版的国产智能手机将在何时上市。

   首批获得金龙电池使用权的手机厂商只有华为、小米、魅族三家。

   这三家手机厂商在各自的旗舰机型上推出了金龙电池型手机,并于元旦当天上市。

   结果销售场面之火爆完全超出了人们想象。

   小米一直以饥渴营销而著称,但这一次。小米公司并没有玩什么花招,而是一次性向市场推出了两百万台的金龙电池版的米2手机,谁都没想到,在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两百万台金龙电池便全部售罄,小米官网也差点因此瘫痪。

   而魅族、华为的销售也毫不逊色。

   元旦当天。一千万台金龙电池手机在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被中国民众一抢而空,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世界纪录。许多抢不到的人甚至在网上破口大骂。

   购买到金龙电池手机的民众自然欢呼雀跃,手机到手之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对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

   最为有名的是一位叫做flagwaves的网友所进行的测试。

   此君在手机入手之后,马上下载了一款大型手游,然后开始连续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地玩起了游戏。

   结果显示,二十四小时后,手机的耗电量仅为15%。

   他把自己的游戏过程拍摄下来放到网上,立马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许多人在为他疯狂的劲头吃惊的同时,也被金龙电池的超高性能彻底震撼。

   要知道这时候普通智能手机的电池大多仅为2000毫安时左右,基本上一天一充,如果玩游戏的话,最多支撑五六小时的时间。

   金龙电池手机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随便你怎么玩,一次性用个十来天没有任何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