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控西凉兴贸丝绸之路
【本篇纯知识整理,诸位辛苦!】
【因占北郡,控西凉,阻西羌,挡北胡,据陈仓!必须要讲一讲为何要控西凉!】
【丝绸之路贸易】
古代丝绸之路自西向东绵延万里,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文化带。祁连山与阿拉善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处独特的地理单元,分布着敦煌、酒泉、张掖、武威诸城,宛若一串璀璨的明珠,犹如一只长长的手臂,连通着中原和西域,更推开了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大门。处于这扇“大门”门轴位置的敦煌被誉为“丝路要冲”,在政治、军事、商贸等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末魏初,敦煌动荡不安
两汉时期,敦煌就已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中心,商旅往来无有停绝。然而,东汉末期至曹魏初年,敦煌、酒泉、张掖等河西各郡却陷入持续动荡,严重影响了丝路的稳定。
曹魏统治集团始终从战略高度出发经营凉州地区。凉州通常被划分为陇西、河西(亦称“河西四郡”)两部分,物产富饶,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蜀汉诸葛亮、姜维数度用兵,皆以夺取陇西各郡为目标。如此一来,经营河西四郡就在曹魏政权的西部防御体系中居于更重要地位。一俟陇西有失,魏军尚能凭籍敦煌、酒泉等地的军事力量,牵制、延缓蜀军攻势。
为达目的,几代曹魏统治者不遗余力:文帝曹丕力图恢复朝廷的主导权,任命邹岐为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以护西域;委任尹奉为敦煌太守平定“黄张(黄华、张进)之乱”,稳定河西。明帝曹睿启用仓慈主政敦煌,整顿秩序,宣抚远人,使趋于衰落的丝路重焕生机。
东汉末年,朝政陷入诸侯割据,而作为丝路东端重要枢纽的敦煌,因远离中原,更加动荡。先是,太守马艾卒于任上。在与朝廷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敦煌士庶共推功曹张恭暂时担任“长史”,代行郡守之职。此“长史”是“敦煌长史”,属于边境州郡主官的副职,与东汉在西域设立的“西域长史”截然不同。“西域长史”相当于汉政权在西陲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西域都护”的副职,首任西域长史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定远侯班超,而至东汉末年,朝廷不再设都护,仅任命长史对西域实施管理。
张恭履职后,派其子张就前往中央,提请朝廷委任新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武威、酒泉、张掖、西平四郡一度俱反,军阀豪强纷纷自立,被金城郡守苏则平定。时隔一年,张掖张进、酒泉黄华再次举兵,与在西平复叛的麹演遥相呼应,合攻金城。恰在此时,张就奉父命入京,途径叛乱区遭到扣押,叛军欲以此胁迫张恭共叛。张就私下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勿以自己为念。张恭览信后,派出族弟张华攻酒泉,更遣铁骑二百,径出张掖北河,逢迎朝廷新任命的太守尹奉。最终,“张黄之乱”被平定,张就生还,父子美名传遍西陲。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张恭被曹丕任命为西域戊己校尉,赐“关内侯”,张就亦官拜金城太守。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尹奉被张氏父子迎入敦煌。
凉州之乱,丝路贸易举步维艰
尹奉,字次曾,凉州汉阳人(魏明帝时期改天水为汉阳),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宿将。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政敦煌,主要是在“凉州逐马”中表现突出。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在潼关败北的马超不甘失败,在汉中张鲁所派杨昂助战之下,席卷天水、南安诸郡,占据州治冀城,杀害了凉州刺史韦康,随后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参军杨阜不满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借口妻子故去前往历城联络表兄抚夷将军姜叙,以及忠于曹氏的尹奉、赵昂等凉州将领,共同逐马。众人经周密谋划,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一方面,由杨阜、姜叙二人在卤城起兵,尹奉、赵昂扼守祁山,诱使马超来攻;另一方面,冀城之内的梁宽、赵衢伺机关闭城门,控制马超家眷,断其退路。马超中计,进退维谷,在陇西诸城之间反复冲杀,战况惨烈。是役,杨阜的七位族兄弟均战死,自己亦重伤,幸得征西将军夏侯渊驰援,才将马超逐出凉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春,马超从汉中借兵前来寻仇,尹奉、赵昂奉命参与祁山防守,双方对峙月余,待张合、夏侯渊军至,马超退去。尹奉无疑是“凉州逐马”的核心人物之一,获得曹操嘉奖。
曹、马反复争夺的凉州、潼关一带,正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和贸易集散地,这场战乱对丝路商贸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早期的边章、韩遂、马腾等人也曾各据州郡,但总体上尚能服从中央号令。然而,马超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联合陇西大小军阀发起“十部反曹”,兵临潼关,拉开了“曹、马战争”的序幕。期间双方三度鏖战,除第一次是争夺关中,其余均发生在凉州。陇西、关中的兵戈抢攘不仅造成生灵涂炭,也让丝路贸易举步维艰:来自中亚、西亚的商旅无法抵达长安,止步于敦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