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之最强熊孩子

第447章 和他说说心里话

大唐之最强熊孩子 马龙藏海 2165 2024-05-31 08:31

  听闻李世民这话。

   李承乾忽而苦笑起来。

   他当然知道李世民跟自己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想当初,隋末天下大乱。

   一时间英雄倍出,群雄并起,先后建立了唐、秦、凉、定杨、夏等诸多的地方政权,割据一方。

   薛举便是隋朝末年着名群雄之一,起兵反隋后自称西秦霸王。

   李世民败于薛举这事儿吧,说来也跟李唐皇室的斗争有关。

   但却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这上面。

   当初,李承乾也不知道薛举的厉害。

   直至后来他听刘弘基提起这事儿时,才真的明白了薛举的可怕。

   说句不客气的话,若不是这家伙突然病故,唐王朝能否“健在”,都是个未知数。

   史书上描述薛举说他身材魁梧雄壮,善文韬懂武略,并且骁勇善射。

   而且这家伙在当时不仅勇猛那么简单,家里还非常有钱,据说是钱财巨万。

   有这样的自身硬件,有雄厚的家庭条件,就注定了这家伙会做成一番大事儿。

   遭乱世后,他也自然而然的从一名普通百姓,变成了称雄于北方边地的豪杰。

   隋朝大业十三年,正赶上荒年,薛举于是在金城起兵建国,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

   很快,附近的隋将皇甫绾,岷山的羌钟利俗等先后带兵归降。

   薛举也至此成了气候,尽据陇西之地,拥兵多达十三万余众。

   李渊攻占了长安后,并没有把自己称帝的想法公之于众,仍然立了隋炀帝的孙子为傀儡。

   不过,此时的李渊已经开始放眼全国,着手为建立自己的帝国做准备。

   第一战,他把目光投向了甘肃。

   当时的甘肃是薛举以兰州为都城,建立的西秦国。

   李渊派出了自己最能打的儿子李世民,并让他亲自带兵攻打薛举。

   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世民与薛举军相遇。

   之前也说过,李世民并非一般人,在战争上,他一直都有自己独到的天赋。

   他清楚薛举的实力,知道如果和对方硬碰硬,势必落得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而这种事儿,他李世民显然不会做。

   于是,他就抓住了薛举兵多粮少这一点。

   他决定避其锋芒,命帐下士卒深沟坚壁,采取坚守策略,打算把薛举的军队直接拖跨。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的李建成亦是听信了身边人的话,悄悄断了李世民的粮草。

   以至于在和薛举僵持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这边也断粮了。

   如此情景之下,李世民也是被逼的没了办法,只能率领部下与薛举提前展开决战。

   可先前便说过,薛举并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军事才能不比李世民差。

   这一战之下,大唐一方因断了粮草而士气低迷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两方一打,大唐一方就直接落入了颓势。

   而李世民一生征战生涯中最大的耻辱与败笔就这样产生了。

   史书记载,浅水原一战,大唐甲士,死者十之五六。

   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被敌所俘。

   若无秦琼秦叔宝拼死力战,怕是李世民都得被敌人生擒活捉了。

   战胜之后的薛举,收唐兵死者为京观。

   也就是说,薛举将唐兵的尸体堆成一座山,来当做景观供大家参观。

   由此也不难看出唐兵战死之多,以及李世民所败之惨。

   可以说也是从这一战之后,李世民彻底看出来,他与李建成之间再无共存可能。

   至此之后,两兄弟彻底决裂,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当中。

   同样也是从这场战争后,薛举的手下便提出,乘胜出击,攻下长安的策略。

   可以说,当时的大唐因李世民的失败,全军士气皆低迷到了一个最低值。

   如果薛举真能率兵打过去,不仅长安危险了。

   大唐能不能建立,乃至今后的历史,都必然被改写。

   可就在薛举准备大举倾国之兵,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大唐的时候,薛举却突然病死了。

   而随着他的死亡,薛举与大唐之间的战局也随之发生的逆转。

   李世民吸取了先前粮道被李建成拿捏的教训,开始自己筹备粮草。

   并于同年对薛举发动反攻。

   这一战,李世民完全是将自己的一腔怒火都发泄在了薛举旧部的身上。

   数月后,便将薛举建立的西秦政权一举捣毁,使得大唐获取了秦地这样一个盛产强大兵卒的地方。

   而李世民也是因此得封秦王。

   当然了也是至此之后,李世民与李建成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皇庭争斗。

   直至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正式登顶皇位,这场皇室纷争才终于停止……

   ……

   看着李世民那模样。

   李承乾抿了抿嘴道:“说真的,能不能当太子,能不能继承父皇所留下来的江山,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开始时,我不想当太子,只因看父皇与大伯的争斗太过血腥,因此我很怕死在这场博弈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