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574章 端木赐的疑问 shuhaige.net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2559 2024-06-02 08:15

  辞别窦犨族人窦三,孔子一行人拨转车头,向宋国进发。

   一路上,因为晋国贤大夫窦犨之死,使众人都不敢高声喧哗,连嗓门最大的仲由也不敢开玩笑。

   心思缜密的冉求却想到一事,他悄声对端木赐道:“子贡,你说说看,赵鞅邀请夫子赴卫,是否与卫国立国君一事有关?”

   端木赐看了看冉求,觉得卫国居然放着世子蒯聩尚在世不顾,居然立了蒯聩之子为国君,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全世界都知道,流亡于晋国的卫国世子蒯聩投靠了赵鞅。赵鞅如今是晋国最强势的卿大夫,为何要来邀请孔子入晋?

   卫国此时国君卫出公乃世子蒯聩之子,而国君之位理应是世子蒯聩的。世子蒯聩之所以失位,当然与卫灵公、君夫人南子有关,但谁都知道,孔子这段时期就在卫国。

   孔子是见过卫灵公的,虽然孔子回来后说卫侯向他请教行军打仗之事,被自己拒绝了,然后就离开卫国。

   但孔子又何必走得如此仓促呢?卫灵公虚心求教,哪怕是你孔子答非所问或不愿赐教,卫灵公不可能因此而害孔子。

   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卫灵公向孔子讨教的,不是什么狗屁军事问题,而是卫灵公去世后继任国君人选问题!

   任何人,一旦卷入这样的事,要么大富大贵,要么灰飞烟灭!

   也许孔子出了谋献了策,甚至,立蒯聩之子为国君,正是孔子的建议。

   世子蒯聩逃亡后,卫灵公并没有废除其世子之位,这意味着,蒯聩于礼于法都是卫国未来国君。

   也就是说,蒯聩这一脉,是卫国公室的大宗。

   但蒯聩却偏偏逃亡了,这意味着蒯聩是叛逃了卫国,这样的人,没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

   但卫国公室大宗由蒯聩这一脉继承,这个资格没有被剥夺,那蒯聩不合格了,自然是蒯聩的儿子上位了。

   有些眼花缭乱,但这符合孔子的儒家礼教。

   孔子更知道,蒯聩之子继位为卫国国君,蒯聩虽然是父亲,但极有可能不满,甚至要想着回卫国夺自己儿子的国君之位。

   卫国这样的形势,完全可以预估到,所以,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留在卫国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宁可以后卫国太平了,自己再来卫国。

   卫国与孔子,真的很有缘分。

   而投靠了赵鞅的世子蒯聩当然不是一个绣花枕头,他身上流着的是雄才大略的父亲卫灵公的血,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谋略。

   蒯聩认为,孔子是他回卫国继任国君的重要人物。前番他在卫国政坛落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孔子。

   当初,如果自己支持孔子在卫国出仕的话,可能自己就没了如今的烦恼,根本不需要流亡晋国。

   如今,父亲卫灵公去世了,但卫国国君之位居然给了自己的儿子。如果给了自己的其他兄弟,蒯聩认为很正常。但如今的国君是自己的儿子!

   难道,这不是孔子之谋吗?

   毕竟,此时的孔子又在卫国。

   自己没有继任为国君,看来跟孔子有着极大的关系。

   孔子这样的人,与之为敌实在失策。连自己此时的同事、同为赵鞅重要家臣的阳虎都不止一次夸赞过孔子。

   所以,蒯聩认为,只要孔子能够为赵鞅所用,那对自己是极大的利好。

   将这些细节给连贯起来细思一下,连端木赐都觉得,老师这一次匆匆离开卫国,必定与卫国新君之事有关。

   但卫灵公生前与孔子的这番对话,只有孔子知道。

   端木赐特别想知道,老师是否在此事上为卫灵公出过谋献过策。

   一行人走了半天,大家在树下休息,端木赐端着一碗水给孔子喝,顺便问道:“夫子,弟子有问。”

   孔子喝了一口清水,道:“子贡有何问题,且说来听听。”

   端木赐问道:“夫子认为,伯夷、叔齐是何等人也?”

   嗯?你子贡是众弟子中也算文采出众尤其是辩才一流者,伯夷、叔齐是何等人这种问题怎么问得出来?

   谁都知道,伯夷、叔齐是商王朝一对王子兄弟,两人在继位为王之事上,互相辞让,结果两人都离开了国都,赴远方隐居,将王位让给了帝辛,即商纣王。

   端木赐故意提到伯夷、叔齐,是因为整个卫国以及在卫国的孔门弟子都知道,卫国国君卫灵公去世前,曾指示要让世子蒯聩的兄弟公子郢继任国君,但公子郢拒绝了。

   于是,端木赐此问,其实是想了解卫国最后立了公孙辄为国君之事的具体情况。

   孔子何等聪明,岂会不知端木赐之意?

   孔子道:“伯夷、叔齐,此乃古之仁德者也。”

   端木赐哦了一声,问道:“那他们真的无怨无悔心甘情愿让了王位?”

   孔子哈哈笑道:“这个自然了,因为二贤所求,在乎名节。求仁得仁,二贤之求得偿所愿,自然无怨。”

   端木赐点点头,道:“弟子明白了。”

   后来,端木赐回到鲁国,将孔子之言告诉已经在鲁国成为季氏家宰的师兄冉求,冉求听后就对端木赐道:“卫国新君一事,与夫子绝无干系!”

   冉求为何作出此肯定判断?

   因为孔子所言,是赞美了卫国公子郢辞让国君之举。君子能做到让国,这样的名声大了去了,是君子追求一生都可能追求不到的美德。

   公子郢需要的,不是国君,而是名声,是仁德之名。

   这是当时社会环境中,很多士大夫所坚持的东西。

   那就是说,公子郢让位,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对公子郢来说,他让自己摆脱了权力斗争的旋涡,并获取了足以传世的美誉。

   公子郢作为世子蒯聩的兄弟,最有资格担任国君而放弃,那其他兄弟谁还敢觊觎君位?

   一国之君,非有德者不能担任。而世子蒯聩居然逆父、弑母、叛国,绝对不是仁德者,当然不可能被卫国人民拥立为国君。

   也就是说,卫灵公的儿子辈,一个也不会当国君。那公孙辄担任卫国国君,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本不需要孔子这样的外人去掺和!

   公元前493年冬,寒风萧瑟中,孔子一行人到了郑国。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www.xs4.cc)春秋鲁国风云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