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555章 蒲邑再历难(1)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2046 2024-06-02 08:15

  在继续讲孔子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交代一下相关史料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这也涉及到了【大智若愚】这个成语。

   史料记载,孔子在匡邑受匡人围困数日,幸得颜回请出卫国大夫宁武子,宁武子亲至匡邑,向匡人解释,这才脱困。

   但是,宁武子是卫文公、卫成公时期的卫国大夫宁俞,离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怎么可能?

   想当年,由于卫国在晋楚城濮大战时站队楚国,结果楚国兵败后,卫国遭到了晋国报复。晋国先君晋文公当时欲杀了卫成公,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最后保住了卫成公之命。

   宁俞因机智果敢、忠心护主而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孔子曾高度评价过宁俞,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所以,成语愚不可及,本是一个褒义词,相当于大智若愚之意。

   但显然,孔子过匡邑受困之时,宁武子宁俞已经不在人世了。

   笔者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脱困,是颜回发现自己老师陷入困境后,急赶回都城帝丘,找了颜浊邹求助。

   颜浊邹去求见了卫灵公,卫灵公本就有意要重用孔子,故派人前来。这才有了后面据浦邑作乱的公叔戍知道卫灵公又欲重用孔子,故在浦邑拦下孔子一行人,警告孔子不得回卫国一事。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即可。

   现在,还是继续讲我们的孔老夫子吧。

   此时的孔子,带着他的一众弟子们,还在公叔戍控制下的蒲邑。但是,孔子已经决定要离开蒲邑了,他们的目标,当然是既定的陈国。

   卫国这一场对君夫人南子的未遂自杀事件,结果是蒯聩逃亡去了晋国。

   那作为蒯聩亲信的蒲邑大夫公叔戍就紧张了,他已经做好了反叛卫灵公追随蒯聩的一切准备,那就反了吧。

   蒲邑公然反叛卫国。

   孔子不可能安全地呆在蒲邑了,他决定去陈国。

   公叔戍听说孔子要离开蒲邑,立即命城门守卒拦截,不许放一车一人出城。

   公叔戍虽不敢明目张胆对孔子动手,但他绝不容许孔子返回帝丘。

   因为消息传来,国君已经决定重用孔子,听说给予孔子的待遇已经定下了:卿大夫级别的俸?。

   你孔仲尼口口声声说要去陈国,陈国这种连三流都算不上的国家,你真会去?骗人吧。

   孔子反复解释,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在公叔戍的授意下,城门守卒就一个态度:不许出城!

   一方要走,一方拦着,双方情绪很快就涨了起来。

   终于,仲由再也不想按孔子不要与这些大头兵起冲突的叮嘱,咣地一声拔出剑来,双目圆睁,怒声道:

   “自盘古开天以来,从未听说此等无理更无礼之事。既不能以圣贤之理解决问题,那就问问这把剑吧。由之剑,已久不沾血矣,今日看来是渴了!”

   仲由挥动佩剑,朝着蒲邑士卒冲了上去。

   冉求、公良孺见仲由动手了,也不再多话,拔出佩剑也冲了上去。

   蒲邑城门守卒哪敢放他们走?见仲由等人居然拔剑相向,也不甘示弱,领头的大喝一声,命令士卒散开,将孔子等人团团包围。

   端木赐见事至此,急对颜刻道:“趁着混乱,等会你驾车冲出去,看他们谁敢对老师动粗?”

   突然,城门处传来一声怒喝:“哟,一群儒生也居然玩起刀剑了?这里是老子的地盘,谁敢动粗?!”

   公叔戍到了,而且是带着更多的士卒到了。

   孔子大急,虽然仲由、冉求等人武艺高强,但自己一方区区十数人,怎敌全副武装的数百蒲邑士卒?

   更何况,自己自离开帝丘到达匡邑,再到蒲邑,都受到了非难,这都是这个公叔戍在从中捣鬼。

   人家的目的,甚至是让自己一行人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冲突起来,人家完全拿着刀剑无眼的借口,将自己一行人悉数给杀了!

   孔子急喝止住仲由等人,朝公叔戍行了一礼,道:“丘得卫侯允准,离开帝丘。更得陈侯邀请,意欲赴陈。不知大夫为何阻拦?”

   公叔戍鼻孔里哼了一声,冷声道:“夫子欲赴陈国?怕是骗人的吧?”

   公良孺急上前道:“吾乃陈国公良孺也,奉国君之命,特来邀请孔夫子赴陈国讲学。该些车马,正是国君所赐。孔夫子赴陈之事,绝无半点虚假。”

   公叔戍上下打量着公良孺,也不接话,面向孔子道:“夫子可知,若非夫子来卫,卫国何来该些祸事?世子蒯聩都被迫逃亡了,夫子难道不应承担罪责吗?”

   孔子摇摇头,叹息一声,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丘实在无话可说。若大夫因此而将卫国之祸强加丘身,那就请大夫将丘下狱问罪吧。”

   然后,孔子指了指仲由等人,对公叔戍道:“丘之弟子,总无关卫国祸事吧?大夫就不要为难他们,让他们离去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