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422章 孔丘办学:孔子收弟子的标准,真的是每人十块腊肉?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2091 2024-06-02 08:15

  公元前526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孔丘终于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辞职,创业!

   孔丘的创业,就是讲学。

   一开始,孔丘只是到人多的地方与人们讨论时事。

   这相当于郑国的乡校,大家聚集起来,针砭时弊,互相交流。

   这个大家,主要的是象孔丘这样的没落贵族。都读过书,都有学问,都忧国忧民,都流着源于高贵的祖先血统,是一批士人。

   在这批士人中,孔丘凭着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其对礼制的精湛研究,让大家对孔丘刮目相看。

   很多场次的自由辩论下来,二十来岁的孔丘已经成了公认的知书、达礼、通乐型人才,大家都很服他。

   其中有一个人,孔丘早在多年前就知道他的大名了,曾点。

   那位曾经在鲁国第一号人物季孙宿去世时,居然跑到季府门口放声歌唱的鲁国狂士,此时见孔丘毅然辞去季氏家臣之职,加上孔丘知识渊博,对孔丘非常佩服。

   “仲尼,您饱读诗书,见识远在吾等之上,晳心悦诚服,请收晳为弟子吧。”有一天,曾点诚恳对孔丘道。

   孔丘心念一动,对啊,如果自己身边有一批象曾点这样的学生,再通过这些学生将自己的理念宣扬出去,假以时日,鲁国定会兴起克己复礼之风。

   孔丘欣然应允,但他还是谦虚对曾点道:“其实丘的学问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吧。”

   就这样,曾点就成了孔丘的早期学生之一。

   孔丘的学堂就是自己在阙里的家。这样的学堂,由于是私人所办,所以被称为私学。

   孔丘,就成了当时较早兴办私学的人之一。

   当然,曾点的故事,我们在前面基本作了介绍。后来,曾点让儿子曾参也拜孔丘为师,曾氏父子同学于孔子,一时传为美谈。

   还有一位叫冉耕的小伙子,祖上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季载,周武王的同母兄弟,中华姓氏中冉姓的得姓始祖。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成王将季载封到冉地,建立冉国,即今山东定陶。

   冉国国君冉季载治国有方,与周边诸侯列国睦邻相处,其德行远播国内外。

   当然,与当时大多数周武王的兄弟一样,季载并未在冉国上班。

   他在周公旦的推荐下,担任了大周王朝的大司空一职,掌管大周王朝的水利、营建等工程事项,为大周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季载去世后,冉国却未能发展起来。到了春秋初期,冉国已经非常弱小了。

   据说,冉国为了攀附当时势头正猛的郑国,积极交好郑国,但却掉进了郑国为冉国挖的一个深坑。

   当时郑国国君郑武公凭着自己在大周王朝卿士之职,四处扩张,早就看上了冉国。

   为了吞并冉国,郑武公使出美人计,让冉国国君娶了郑国公族女子。然后,以冉国严重违反大周王朝同姓不婚礼制为理由,出兵灭了冉国。

   当然,这样的故事缺乏考证,但冉国极有可能是被郑国所灭的。

   聃,以形通“冉”,又以音通“丹”,所以史料所记载的聃国、冉国、丹国都可能是同一国,即冉国。

   郑国在春秋初期,一口气吞并“东虢、郐、鄢、蔽、补、丹、依、弢、历、莘”这十邑,正有一个丹国。

   郑国灭了冉国后,将冉国故地封给郑国公室子弟。冉国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冉氏渊源之一。

   到后来,即公元前658年,楚国攻占了冉邑。当时冉邑大夫就叫聃伯,兵败被俘。

   种种迹象表明,冉国是被郑国所灭,但后来其故地又落入了楚国之手。

   国家不够强大,当然只能走向灭亡。

   冉国被灭后,国人四处流散,有的到了南方的沈国,有的到了齐国、宋国、鲁国等周边列国。

   冉耕是鲁国郓城人,即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出生于公元前544年,比孔子小七岁。

   对了,孔丘现在几岁?

   到公元前526年时,孔丘26虚岁,冉耕应是19岁。

   冉耕早就听说了孔丘,知道这是一位国君都亲自送鱼以祝贺生子的贤人,知道孔丘为求父母合葬在五父之衡停棺打听父亲墓地,也知道孔丘在儒术方面非常有成就。

   年轻的冉耕,与孔丘一样,祖上极其显贵,但如今没落为士。

   不管如何,大家仍旧都是贵族。既然是贵族,那自然得有贵族的风范。

   这个风范,应该就是知书达礼。

   孔丘的知书达礼在当时被广泛流传,冉耕听说孔丘在曲阜阙里开办私学,就慕名前往,拜孔丘为师。

   对了,孔丘辞去了在季氏家族的工作,当了专职老师,难道不收学费吗?

   当然收的,否则岂不是要饿死?

   据说,孔子的学费为束修,据说是指十条腊肉。那意思就是只要有人给孔子十条腊肉,孔子就收其为学生了?

   至少笔者不这样认为,虽然孔子后来自己说,只要束修即可招为学生,并认真教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