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公元前491年孔子到蔡国以来,到如今公元前489年,孔子已经在蔡国折腾了三年!
这三年,孔子真的真的作了很多努力,但貌似蔡国上层人物都在躲避他。
居蔡三年,孔子走遍了蔡国各地,也积极宣扬儒学,据说孔子经常在蔡国原都城上蔡的鸿隙湖畔讲学演礼。
蔡国积贫积弱总遭人欺,最早蔡国定都上蔡,即今河南上蔡。后来迁到新蔡,即今河南新蔡,这些其实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了。
如今蔡国在楚国的威压下,不得不将都城迁到了下蔡。下蔡,即今安徽寿县,当时叫州来,也是曾经的楚国势力范围,但现在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
我们说孔子在蔡国三年,大部分时间仍旧是在蔡国原地盘,而非如今的蔡国新都州来。
讲堂演礼的地方主要在上蔡的鸿隙湖畔,也是孔子主要的居住生活地。
孔子并没有代表鲁国前来蔡国,他以个人名义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说穿了就是一场穷游,走到哪里都得入乡随俗,有时可能会得到当地政府的礼遇招待,有时也可能三餐无度,日子过得极其辛苦。
很多时候,老天会给孔子画一个大饼:这是好地方,能够让你孔仲尼同志实现理想抱负,同时过上安定的生活。
但这张大饼就悬挂在高空中,根本无法落地。
如在蔡国的大部分岁月里,孔子的日子很苦。幸亏自己的弟子们有不少能人,如孔门首富端木赐,就资助了大量的费用。
但这种资助有时还是不够及时的,所以孔子时不时会挨饿。
这一段时间以来,孔子就经常挨饿。
幸亏孔子虽然带着一大帮弟子,但走到哪里,住是不用愁的。除了当地政府会给出驿馆,当地的一些达官贵人也会予以照顾。
只是到了蔡国,由于政府的不积极,达官贵人们也不敢对孔子表示亲近,所以孔子只能住到弟子府上,鸿隙湖畔,弟子漆雕开所在的漆雕氏家族府。
孔子高徒弟子漆雕开所在的漆雕氏家族,准确地说,是其漆雕开、漆雕哆、漆雕从、漆雕凭这四大漆雕所在的漆雕氏家族。
漆雕氏,据说源于姬姓,而且是源于吴国的姬姓。
吴国开国之君是吴泰伯,是正宗的天子之姓姬姓。
想当年,吴泰伯让国于弟,故隐于淮夷部落,开枝散叶的结果,是其大宗发展起了一个吴国,其他大大小小的小宗各自发展起了地方部落。
其中一个部落擅长制作漆器,部族中出了许多以漆制作、装饰精美实用器皿的能工巧匠,故以此为其部落名,称漆雕氏。这就是中华姓名库中漆雕复姓的渊源。
到后来,漆雕氏族有后人偷懒,觉得复姓不是很方便,就把漆雕两字去掉一个。于是又衍生出漆氏、雕氏,再一步丰富了中华姓氏库里的内容。
甚至,因为漆雕氏鼻祖漆雕开之故,还衍生出了一个开氏。
原属于吴国的漆雕氏部落中,有不少人凭着制作漆器的技艺走向诸侯列国,其中有一支就到了蔡国,这便是蔡国漆雕氏的由来。
孔子刚蔡国前,就听人讲过漆雕氏宗主漆雕开的故事。
漆雕开,字子若,蔡国原都城上蔡人,生于公元前540年,比孔子小十一岁,卒于公元前489年。
嗯?现在已经是公元前489年了,难道漆雕开一出场,就把他写成了历史?
是的,这没办法。因为漆雕开确实是死于公元前489年,孔子在蔡国活动时。
很遗憾是吧?是的,但故事得好好讲。
漆雕开学识渊博,他最令人称道的是为人谦恭,有自知之明。而且,漆雕开曾经是蔡国有名的“神童”。
据说,漆雕开聪慧过人,过目不忘,而且自幼便很爱学习,少年时就已经熟读了许多经典,一般成年士人在学问上居然不及少年漆雕开,被蔡国人誉为“神童”。
但凡神童,总被人赋予各种神奇色彩,且总被人津津乐道。
漆雕开之所以成就神童级别的大学问家,貌似是天定的。因为漆雕开的老爸老漆雕的那场婚礼,正是上天注定给漆雕氏家族流芳百世的恩赐。
那天,老漆雕结婚,突发紧急意外事件。
迎亲的花轿进村时,居然撞上了天子特使上大夫张三来蔡国巡视的车队!
张三代天子巡视蔡国,所行方向是蔡宫。道路只有一条,必经鸿隙湖村。
而此时,这条路的前方,正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的一支迎亲队伍。
迎亲娶妻,人生大事。各种礼仪,沿途热闹,迎亲队伍走得很慢很慢。
天子特使张三的随从正欲上前命令迎亲队伍避让,但被张三制止了。礼崩乐坏的年代,作为天子特使,张三渴望王室在民间树立起谦恭有礼的形象。
于是,张三命车队跟在迎亲队伍后面,徐徐前进。
此时,在鸿隙湖村的那一头,也有一支车队,车上坐着蔡国国君蔡景侯。
此时的蔡景侯有重要公干:迎接来蔡国巡视的天子特使车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