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651章 艾陵之战(2)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2086 2025-01-30 21:17

  叔孙州仇率着鲁军,按照吴王夫差的部署,五国联军在赢地暂时休整,并没有继续发起强攻。

   吴王夫差需要的是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他不想吴军将士无谓地牺牲在攻城战上。

   齐军统帅本想阵兵于泰山山脉的各山地隘口并结成防线,借地势以防御为主,只要将敌军拖住,本土作战的齐国技击之师定会有机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而且,从具体地势上看,凭着泰山山脉这个天然屏障,加上主场作战优势,再加上齐国传统的战车优势,选择一个开阔型的战场,充分发挥战车的冲撞作用,再加上齐军技击之师的单兵作战能力,难道还真的怕了你吴国佬不成?

   于是,两军都有意识地避开了城邑攻防战,是爷们,那就在来一场象样的野战吧!

   国书率着齐军沿泰山山脉而南下,推进到了艾陵。

   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一带。这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公元前484年5月底,一场大战就在这里爆发了。

   鲁军统帅叔孙州仇不需要做什么,他只需要奉行吴王夫差的命令。如此时,夫差命令来了,全军果断向已经集结到艾陵的齐军主力靠拢。

   颇懂军事的叔孙州仇率军赶到艾陵,不由心里嘀咕:貌似吴王夫差有些冒进?

   在叔孙州仇看来,艾陵地势开阔平坦,这不利于长途奔袭而来的五国联军,反而有利于战车优势明显的齐军。

   齐军打得是防守战,联军则需要主动进攻。从战场环境来看,艾陵有利于打防守战,而且齐军早于联军到达艾陵,几个制高点已被齐军占领。

   联军如果想要发起主动进攻,面临自下向上仰攻的境地,这样的地势,实在不利进攻。

   如果没有意外,齐军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

   这也正是齐国统帅国书镇定自若的原因,他亲率中军坐镇,并由高无邳和宗楼执掌左右两翼部队,部署了适合防御的弓箭手和其他步兵。

   齐军确实在期望联军会主动从低洼处来进攻,只要联军自下而上进攻,那齐军一波战车冲撞,就可以够他们喝一壶的。

   只是,无论是叔孙州仇,还是国书,以及所有的齐国将士和鲁国将士,都忽略了一点:吴王夫差!

   也许在现代的人们眼里,这个吴王夫差是一个负面典型,但那只是小说家们写故事需要而塑造的人物形象罢了。

   历史上真正的夫差,绝对是一位风云人物,一位战场上的英雄人物,一位创造了很多历史的人物。

   好,那我们把这一仗,就放在夫差的视角去打吧。

   夫差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果真的硬拼的话,那必然是一个伤敌一千而自损八佰的下场,这对人口并不多战士数量有限的吴国来讲,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于是,夫差将部队分成了两部,一部用于一线进攻,而另一部则是留下了最为精锐的吴军主力3万人,用作预备队。

   而且,这3万吴军预备队,被夫差深藏于战场外,绝对不能被敌人轻易发现。

   什么?预备队?貌似春秋讲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预备队的概念吧?

   是的,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预备队的概念,而这个预备队的发明者,正是吴王夫差!

   那第一线的部队是哪些人呢?

   夫差把参与第一线作战的军队按左中右分成三军,与齐军相对。

   其中左路军由吴国猛将胥门巢率领,以郯军、邾军和鲁军为主力,其中鲁军主力几乎全是车兵,由叔孙州仇亲自指挥。

   中路军由王子姑曹指挥,乃吴步兵主力精锐一部分,另外还有三千越军。这三千越军,经夫差一路考察,确认这是属于越国的精锐部队,也被夫差认定为这是越国的全部国防军事力量。

   右路军由吴国猛将展如指挥,主要力量为战斗力最强的吴军车兵。

   如此排兵布阵,吴王夫差的作战意图是引诱齐军主动出击,他要在运动中消灭齐军!

   公元前484年周历5月29日,艾陵之战打响了。

   吴军首先发起了进攻,吴左军统帅胥门巢率先向齐军的右翼发起了进攻!

   按理,既然选择了进攻,那就应该以鲁军的战车先行,步卒随战车而发起冲锋。

   但吴左军统帅胥门巢貌似是一个不懂打仗的主,他居然命令叔孙州仇靠边站,第一轮冲锋就以吴步兵为主,还要以小型方阵大踏步的模式,“走”向齐军阵地!

   啊?这难道是作死的节奏?

   齐军右翼主将宗楼看到就乐了:小样的,进攻战,是这样打的?

   宗楼可谓是齐国名将,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齐军的战斗素养的确非同小可。而吴军选择这种进攻模式,说穿了是挨靶子模式。

   当吴军进入齐军弓箭射程范围时,宗楼一声令下:放箭!

   顿时,数以万计的箭矢自齐军阵地抛射而去,铺天盖地般洒向方阵前进的吴军。

   不要以为我们看多了电视剧,便真的以为当敌人的箭矢射来时,一排排盾牌便竖起以挡如雨般箭矢,其实在春秋时期,步兵大多缺乏盾牌和必要的甲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