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鲁国风云

第598章 孔子见叶公

春秋鲁国风云 千里草人 2092 2024-06-02 08:15

  终于到了叶邑,巧的是,正好撞见叶公在断案。

   案情很简单。叶邑有一个叫张小三的年轻人,举报自己的父亲张大三盗窃了邻居一头羊。

   叶公升堂,由于铁证如山,张大山当场认罪,被关入大牢。

   张小三举报有功,被予以奖励,还对张小三举恶不避亲之举在叶邑全境予以通报表扬。

   孔子当时就连连摇头,他对众弟子道:“百善孝为先。张小三知道父亲张大三犯了盗窃之罪,理应隐瞒,这是孝。因此而告官,这是大不孝。叶公之贤,看来不过如此啊。”

   众弟子连连点头,又互相窃窃私语,孔子的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叶公耳里。

   听说孔夫子到了叶邑,叶公非常高兴,他立即安排会见孔子。

   贤人会见的一应礼仪完成后,求贤若渴的叶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

   孔子捋了捋须,对叶公道:“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听了连连点头,“近者悦,远者来”,孔子一句话,道出了治国理政所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以及实现此基本目标的必要措施。

   唯有想方设法增强国力民力,极大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才能使国内民众内心喜悦。

   也唯有国力增强了,民众喜悦了,就可以吸引国外的人们不断前来投奔。如此一来,国力更强。

   民心,才是最根本的治国理政。为政之道,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必能得天下!

   孔子言简意赅道出了治国理政的精要,同时也暗示自己之所以来叶邑,正是因为你叶公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自己才慕名前来。

   孔子,当然也懂得何为情商。向你叶公示个好,拍点小马屁,这不失什么面子。

   叶公非常感慨,他与孔子分析了一下春秋诸侯列国局势,叹了口气道:“不管如何,欲使近者悦远者来,极为不易。”

   孔子当然知道叶公之所以感叹,在这个春秋江湖,礼崩乐坏的年代,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列国,哪个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为所谓的富国强兵而不择手段?

   为了自身的利益,礼仪道德皆可抛。

   从内心上讲,叶公是赞同孔子的以礼教治国理政的,但时代在变,孔子在这个时候推行德治礼教,并不能在一些国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他的不说,单说楚国好了,楚国刚经历了一场几同于灭国的惨剧,想要真正实现对吴国的复仇,靠德治?

   见叶公叹着气,孔子想了想,轻声道:“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想要表达的是,叶公呐叶公,你也别叹气了,只要坚持德治,必定会得到支持。

   现在,我孔丘就愿意支持你。

   但是,叶公真的会践行孔子想象中的德治吗?叶公是一个有德的人,但他深知,此时的楚国,包括他治理下的叶邑,靠德治是不行的。

   叶公,走的是一条法治的道路。

   叶公毫不掩饰自己的治国理念,他已经委婉向孔子表示了德治在这个时候太难了,因为人们都不讲德,而讲实际。

   讲实际,那就不能靠讲讲道理就可以使人们接受。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清清楚楚的约束,一是一,二是二,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正当的。

   正如叶公所表扬的那个张小三一样,偷了羊的父亲,就应该被问罪,所以他应该去告官,这就是张小三所知道的正义,也是他的正直。

   而这种正义和正直,源于法制的约束。

   这种约束,与道德无关。

   在叶公看来,德治是在礼未崩乐未坏的前提下,人人才可以发自内心去遵守那些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人们才会自觉去践行。

   但如今礼已崩乐已坏,要规范人们的言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法治。

   法治到了一定的阶段,当人们将遵守法律成为一种自觉,这便是开创了德治的基础。

   叶公与孔子,两位那个时代的大贤,就为此而辩论了起来。

   围绕着张小三向官府告密父亲张大三偷羊一事,孔子很直接地向叶公表示,那天叶公断案存在很大的问题。

   孔子的理由还是那天对众弟子所讲的,子告父,此乃大逆不道,是最大的不孝。

   叶公认真听着,末了他谦虚地对孔子道:“夫子所言,确实有道理,礼仪之基础,确实在于孝道。但吾认为,治理一地,首推法度。法不明,人不直,民不安。

   张小三举恶不避亲,告发其父盗羊,此乃守法有信,貌似不遵孝道,实乃正直之举。若一国上下皆正直之辈,何愁国家不治?”

   孔子连连摇头,对叶公道:“叶公差矣。张小三虽正直之举,然以直犯孝,实不可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应在其中。”

   在孔子看来,孝是德治的基础。张大三偷羊,固然有错,但作为儿子,张小三完全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去引导父亲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张小三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父亲张大三说明偷盗他人财物是可耻的,是非义的。然后,动员父亲张大三将羊还给人家,或者赔偿给人家,再向人家道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