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吴县城外。
魏延军的两座大营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矗立在这片土地之上。
营帐连绵,旗帜飘扬,显示出这支军队的强大与威严。
陆议从庐江南下,历经数日的行程,终于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故乡吴县。
陆议站在大营门口,凝视着那熟悉的城墙和城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然而,如今他却以围城者的一方抵近城下,这让他的心情变得异常矛盾。
城内有他的朋友和族人,他不希望他们受到战争的伤害,但他也明白,这场战争是为了实现更宏伟的目标。
陆议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
他知道,自己不能被个人情感所左右,必须坚定地站在征南军一方,为胜利而战。
进入大营后,陆议径直走向中军大帐。
营帐内,魏延和徐庶早已等候多时。
陆议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道:
“见过将军和军师!”
见到陆议的到来,魏延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热情地说道:
“伯言啊,你可算来了!本将候你多时了!”
陆议微笑着注视着魏延,感受着他的热情。
他注意到,魏延的脸上透露出对他的重视和欢迎,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徐庶也在一旁笑着说道:
“伯言,一路辛苦了!”
寒暄过后,魏延邀请陆议和徐庶一同入席。
大帐内的宴席早已备好,丰盛的菜肴和美酒让人垂涎欲滴。
在宴席上,魏延和徐庶与陆议相谈甚欢。
他们谈论着江东的局势、战略的部署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陆议展现出了他成熟的思考和见解,让魏延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对于魏延的这般重视,陆议心中颇为感动。
他知道,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能够得到明主的认可和信任是多么的不容易。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魏延放下酒盅,看着陆议,面色凝重地说道:
“吴县短时间内无法攻克,本将心中一直担心北方的曹军会趁机南下。
不过好在我军已经成功拿下了合肥,淮南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缓解。
可南阳毗邻许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曹操迟早会对南阳下手。”
魏延一边说着自己的顾虑,一边端起酒盅,仰头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他原本就有些泛红的脸颊顿时变得更加红润,仿佛能滴出血来。
陆议听完魏延的话,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静静地坐着,沉默不语。
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酒盅上,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魏延又接着说道:
“吴县如此坚固,伯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想必对这里的地形和防御工事都非常熟悉。
不知可有破城之法?”
魏延的话音刚落,徐庶也将目光投向了陆议,显然对他的回答充满了期待。
其实在来的路上陆议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知道这个时候魏将军召自己南下一定是为了吴县的破城。
实际上,在陆议前来的途中,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心里很清楚,此时此刻魏延将军召见他南下,必定是与吴县的破城有关。
然而,可正如方才所言,吴县坚固,吴县的城墙异常坚固,强攻无疑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
经过一番思索,陆议认为最佳的策略应该是采取围困战术。
只要将吴县团团围住,等待城中的粮草耗尽,城内必然会陷入混乱,到那时,城池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陆议所期望的。
因为一旦城内的粮食耗尽,最先遭受苦难的往往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而且,魏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长期围困吴县,直至城内的粮草用尽。
此外,陆议也深知城内的孙权以及江东军都是一群顽固之徒,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地主动开城投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陆议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如何借助城内的第三方力量来协助破城。
陆议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缓缓地开口说道:
“当年孙策平定江东时,采取了铁腕手段和武力征服的方式,这无疑引起了吴郡世家和百姓的强烈不满。
这些不满情绪虽然没有公开表达,但却在世家之间私下流传和抱怨。”
他顿了顿,接着说:
“依在下之见,将军可以从吴县城内的世家入手,尝试与他们建立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
如果能够将这些世家引为内援,那么攻破城池便指日可待了。”
魏延和徐庶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显然,陆议的回答与他们之前商议的策略不谋而合。
魏延转过头,目光落在陆议身上,语气诚恳地说道:
“伯言啊,你们陆家本就是吴郡的四大世家之一,而且与孙家有着难以释怀的恩怨。”
魏延稍微停顿一下,默默观察陆议的反应。
不出所料,当提到陆家与孙家的恩怨,年轻的陆议面色阴沉、拳头紧握。
魏延接着诚恳地说道:
“本将在此恳请伯言助我一臂之力!
于公,这能尽快解决江东的战事,让百姓们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于私,可以告慰那些冤死在庐江的陆家族人的在天之灵。”
魏延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陆议并不是他的下属,他们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契约关系。
他只能通过提这些往事来行使激将之法。
尽管从情理上讲略有不妥,但时间紧迫,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喜欢三国之魏延一统请大家收藏:(www.xs4.cc)三国之魏延一统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