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第684章 教改开始了

  大顺朝廷的最新一年的年头,大体只有三件大事。

   一,自然是皇帝立后的典礼。

   二,则是一场在春耕前突然爆发的北方诸省土地大巡查。

   三,就是大顺朝的科举春闱,被皇帝突然下达了分科命令,国子监、翰林院、太学府三家学府正式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第一轮分科考试开始了。

   而且直接在春闱上展开。七科分别为:国语、数学、历史、政治(大同论)、物理、化学、工艺。

   其中,必考为:国语、数学、政治。

   想要考国子监,还要考物理、工艺。

   想要考翰林院,还要考历史、工艺。

   想要考太学府,还要考物理、化学。

   很典型的3+2模式。

   不过,除了必考三科之外的其他几科,就是很标准的客观题+主观题,分数比为六四开。

   如此一来,所有去年年末就抵达京城的考生们,已经蒙圈了。

   他们是没想到临了距离开考没几个月了,皇帝会突然下旨,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仅如此,京城内的报纸,还突然开始刊登“模拟题”。

   没错。

   这一次王三没有将题型隐藏多少,而是考察所有考生对于信息阅读的能力,尤其是“报纸”的应用。

   因此接下来全国范围内的每一期报纸,都要转载模拟题,这干系了未来所有学子的未来。

   这也让报纸的销量,开始创新高。

   顺天府西部,房山县。

   这里坐落了一座学校,钢筋水泥打造的六层小楼,正在响铃。

   从不远处的宿舍里,陆陆续续走出来数百人。

   他们穿过跑道、操场,来到了食堂。

   “赵东甲,你的报纸。”

   “成财信,你的报纸……”

   门口,四五个小童找到了金主,将报纸递上去,讨了一文赏钱,继续呦呵起来。

   拿到报纸的人,进了食堂,弄了简单的清粥小菜,富裕点的加个鸡蛋、油条,然后一边吃,一边看。

   “如何?”赵东甲被身边的友人问。

   “唉,朝廷是铁了心的要进行文理分科。而且这一次科举的制度也修改了,从今往后,官吏一体,需要参加的是每年三月和十月的公考,秀才学历就能参选。

   而科举,选的是学位:进士、博士、院士。

   我们现在考选的就是进士学位。当了进士,也不能立刻做官了。”

   “什么?!”一听这话,所有人脸色都僵了。

   “放心,朝廷没有将路堵死,选了进士,也可以参加选吏。当然,陛下不建议。”

   赵东甲将报纸递给众人面前,指着上边的(解释)说:“陛下认为,由于前明遗祸缘故,接下来十年内,普通百姓家中所出子弟,不可能快速获得跟前朝士人遗留子弟,在学习能力上进行平起平坐。所以,为了公平公正,朝廷决定直接推行文理分科,同时将所有前朝子弟,强令接受大同再教育。

   除非我们得了进士,进入三大学府修习,然后三年之后毕业,通过三大学府的推荐进入官场。

   或者前往边区、老区的学校,协助本地治理、学习和再教育。只要能从这些地方完成再教育回来,朝廷会直接给举人功名。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去选择,那么只能参加名额再一次缩编之后的传统科举,并且十年之后,传统科举将会从大顺被废黜。

   从今往后,科举更名高考,将会建立一个以公立学校为基础,私立、自考为辅助的普惠教育体系。

   而想要选吏做官,还得在拥有学历学位的基础上,参加公考。每个岗位所需要的学历、技能、方向各不相同。

   比如,想要进农部、驿部、学部等,需要成体系的技能证书,或者各部直属学校的学历。”

   “这么复杂?”听罢,他们都觉得头大。

   “没办法,教育必须更新。陛下认为,大顺之前的朝代,考试从来不是为了服务社会进步,普惠大众去的,所以这一朝必须扭转。从朝廷细化出十五部衙门,近百有司就能看出来,朝廷是准备细化发展。所以,我们这一次若是考不中三大学府,就只能去参加大顺的那些工匠学校了。”

   赵东甲叹息着,手指点了点最新的一页,上边写有大顺在全国范围铺开的学校等级。

   为了应付工业化需要,王三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私塾教育,而是直接铺开评级: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等级。

   并且将之前的六年级压缩为五年级。

   中学开始分流,采用2+1+2模式。

   前两年统一进入根据人口划分的初级普通中学,进行学习文化课。

   然后进行一年的过渡学校,这个学校只进行文理分科,期间学生可以随意参加文理两个学部的选课,同时会有大量的中级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来参与招生。

   中级普通中学,自然是文科方向的,职业中学就是理科方向。

   但因为朝廷资源有限,所以在财政拨款上普中和职中的资金为:三比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