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府邸的议事厅内,为这庄严肃穆的地方添了几分柔和。孙策与周瑜端坐主位,神色间透着几分期待与审视。
随着一声通传,吕蒙稳步踏入厅中。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神色不卑不亢,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干练。行至厅中,吕蒙恭敬地向孙策与周瑜行礼,声音洪亮清晰:“拜见孙将军,周都督。”
孙策微微颔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吕蒙,率先开口:“吕子明,久闻你精通军务,今日特召你来,想考校一番,你可莫要让我失望。”
吕蒙镇定自若,拱手应道:“将军请出题,蒙定当知无不言。”
于是,孙策与周瑜轮番发问,从行军布阵的策略,到战场局势的分析,再到粮草辎重的调配,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深入。吕蒙却对答如流,条理清晰,不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还能结合实际案例,给出独到的应对之策。他的回答,既有对兵法的深刻理解,又充满了实战的智慧,让孙策与周瑜频频点头。
考校持续了许久,最终,孙策满意地笑了笑,与周瑜交换了一个眼神,而后说道:“子明果然名不虚传,见识、谋略皆属上乘。我江东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若愿意,我便任命你为别部司马,统领一军,不知你意下如何?”
吕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激,当即跪地谢恩:“蒙承蒙将军厚爱,必当肝脑涂地,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孙策起身,亲手将吕蒙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干,莫要辜负了我的期望。日后若有战功,我必不会亏待你。”
吕蒙重重地点头,眼中满是坚定与决心。至此,吕蒙正式成为孙策麾下的一员,开启了他在江东的崭露头角之路。
送走吕蒙后,议事厅内稍作休整,气氛却愈发凝重起来,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着张昭的到来。
不多时,张昭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厅中。他一袭长袍,气质儒雅,手中轻摇羽扇,神色平和,不见丝毫紧张。入厅后,张昭恭敬地向孙策和周瑜行了大礼,举止间尽显名士风范。
孙策打量着张昭,眼中满是期待,开口说道:“张子布,久仰大名。昨日宴上不便深谈,今日便想就民生、内政等诸多要事,向先生请教一二。”
张昭微微欠身,谦逊道:“将军言重,昭不过略通一二,定知无不言。”
周瑜率先抛出问题:“如今吴郡初定,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苦,依先生之见,当如何改善民生?”
张昭不假思索,条理清晰地回道:“民生之要,在于农桑。应先丈量土地,合理分配,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棉。同时,兴修水利,确保灌溉,提高农桑产量。设立农官,指导农事,奖励耕织,如此,百姓衣食无忧,方能安居乐业。”
孙策接着问:“那在政务管理上,该如何优化,提升治理效率?”
张昭轻抚胡须,娓娓道来:“政务需精简流程,明确职责。选拔贤能之士,充实各级衙门,做到人尽其才。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激励官吏勤勉为政。再者,要广开言路,倾听百姓声音,及时调整政策。”
二人又接连询问了税收、教化、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张昭皆对答如流,不仅给出详尽的策略,还能结合吴郡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他的回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又有细致入微的实操建议,听得孙策和周瑜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一番问答结束,孙策忍不住赞叹:“先生果真是大才,有先生相助,何愁吴郡不兴,大业不成!”
周瑜也附和道:“张子布之才,远超我等想象,若能共图大业,江东幸甚!”
孙策的目光紧紧锁住张昭,眼神中满是探寻与期待,开口问道:“先生既有这般经天纬地之才,以先生之见,就当下我军的形势而言,还有哪些良策可助我稳固江东,成就大业?”
张昭神色沉稳,轻轻摇了摇手中绘着山水墨画的羽扇,不紧不慢地开始剖析:“将军,自您挥师江东,一路披荆斩棘,如今会稽与吴郡已尽入囊中,局势渐趋安稳。吴郡之地,北临长江,南接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开阔,水网纵横交错,交通极为便利。这里物产丰富,百姓殷实,实乃江东的核心枢纽。将治所移至吴郡,就如同在棋局中落下关键一子,可掌控全局,以此为中心,政令便能迅速辐射四方,无论是调配兵力、征收赋税,还是管理民生,都将事半功倍,极大地稳固将军在江东的势力。”
孙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同,对这一建议颇为赞赏。见此,张昭顿了顿,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将军还应向朝廷请求任命。此举看似依附朝廷,实则蕴含深远谋略。”
孙策听到此处,脸色骤变,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与抗拒:“先生有所不知,我父亲孙坚,一代豪杰,却冤死于汉室宗亲刘表之手。这腐朽的朝廷,昏庸无道,早已沦为权贵的傀儡,我孙策对其深恶痛绝,不愿再与他们有任何瓜葛。我凭借自身实力打下这片基业,成事何须借助朝廷那虚假的名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