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综影之我的角色我做主

第85章 窗户都不留

  看似多此一举,实则不然。

   未拆分前的太行军,就如洪荒小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无可匹敌。

   待到一气化三清,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相互制衡。

   大大削弱了“太行军”这个名号的含金量。

   节度改都督,关外换关内,分拆太行军,拒以长城险,种种措施,皆旨在降低“天冷加衣”的风险。

   要问朝廷为何忽起防备之心,这就不得不提到观文殿大学士、许州知州、忠武军节度使、前任宰相文相公了。

   两年前,御史弹劾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也就是俗称“昭文相”的朝廷宰相文相公,言其行贿后宫,得位不正,致其降职,改为观文殿大学士、忠武军节度使,出知许州。

   庞相公由此上位。

   紧接着,韩章被召回,担任枢密使。

   而韩章又颇为欣赏邢泽,大力扶持之,其意不言而喻——

   接班人。

   朝廷似有抬举武人的不正之风,这是文相公不能容忍的。

   其实早在邢泽担任燕云节度使时,文相公就有意见了。

   只是当时朝廷颇为畏战,并无信心能守住燕云,但又舍不得这偌大的功绩,这才不得不忍下,但难免时有掣肘之举。

   好在邢泽并不依靠朝廷的钱粮供给,不然还真说不好能不能赢。

   文相公遭弹劾之时,正是邢泽迎战耶律宗真和四十万辽军之时,其被降职外放,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影响。

   毕竟邢泽那句“君父”不是白喊的,赵官家是真的喜爱啊!

   双方第一回合交手,邢泽甚至都没露面,或者说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只反射的伤害就让文相公受到重创,心里早就憋着一口气。

   枢密使乃朝廷最高军事长官,是在军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二把手存在。

   而这个位置,历来是文官集团的专属,从未有武将担任的先例!

   如今却要被邢泽这个乡野出身的外来者窃取,这让文相公更不能忍了。

   非战时,武将要是不挂个参知政事的衔,连上朝都不被允许,区区武夫还敢触碰文官集团的利益蛋糕,不削他削谁?

   两罪相加,文相公便出手了。

   真不愧是做过宰相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出手就是大杀器——

   祖宗之法!

   就问你怕不怕?

   自太祖建国,重文抑武就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防备武将拥兵自重,杜绝“天冷加衣”的再次上演。

   现如今赵官家和朝廷如此优待邢泽和太行军,无视江山社稷安危,置祖宗之法于不顾,岂非逆祖不孝耶?

   如此作为,安配为君为宰!

   文相公是怼舒服了,可差点没把赵官家、庞宰相和韩枢密使等人给气死。

   就特么睁眼说瞎话,愣是看不着世敌大辽覆灭的功绩!

   你当宰相的时候还放任燕云不敢接纳呢,这事咋不提?

   亏也好意思说!

   祖宗之法要是好用,燕云十六州早拿回来了,大辽也早灭掉了,还用你在这哔哔叨叨?

   赵官家很气,但没办法,人家也是为赵氏江山考虑,既然提了,他就得回应。

   要不说官家宽厚呢,被这样怼了,还得忍着怒火好声好气的给予回复。

   《感谢文相公提出建议》《文相公忧国忧君,堪为楷模》《文相公说的朕早思量过》《文相公多虑了》《弘毅其实是个大大滴忠臣》……

   赵官家洋洋洒洒,悉数邢泽的忠孝仁义。

   而文相公的再次回复只有一句话:

   “太祖不乃后周忠臣也?”

   赵官家直接无发克说。

   诛心之言,直击要害!

   扎心戳肺,辩无可辩!

   忠不忠,光说可不行,得看行动。

   还是老包功力扎实,当即就提出了“谁怀疑,谁举证”的观点。

   但文相公亦有“风闻奏事”相对。

   赵官家再次无发克说。

   因为御史可风闻奏事就是他主张的,自己打出去的子弹,若干年后正中自己眉心。

   简直了!

   先前邢泽就曾主动提出“节度北迁、抚收燕云”,其忠心自然无需质疑,韩章不愿邢泽承受这欲加之罪,留下污点,便提议邢泽,索性做的再彻底些。

   文相公不是忌惮太行军吗?

   那就拆了它!

   效仿推恩令,军权下沉,换取邢泽入中枢宰执之列。

   这便是旨意中枢密副使的由来。

   至于下沉给谁……

   未免“卸磨杀驴”、“刻薄寡恩”之嫌,影响朝廷声誉和官家名望;未免将士猜忌,导致军心涣散、边疆不稳,加之有功将士需要封赏,暂时下沉给狄青等人,没毛病吧?

   什么?文相公说这是换汤不换药?

   哦~不不不!

   韩章表示:这叫循序渐进。

   军政大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细心、耐心和适当的技巧,尊重规律、审慎负责,避免过多的干预和变动,以免破坏原有的平衡和秩序。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道理,大街上随便薅个秀才都知道,文相公不会不理解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