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叛军在逃太子开局火烧公孙

第407章 南北战起,我预判了你预判的预判(上)

  “将军你快看,大夏的人好像有点不对劲?”

   箭雨弩矢从大夏战船上突然疾射而出,宛若黑云压顶。

   一列列顶盔掼甲的锐卒同一时间跳下战船,踏水而来。

   明晃晃的刀兵枪刃在烈日下闪烁着耀眼的寒光,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立刻明白这是个什么情况。

   “不好!敌袭!!!”

   “快!快撤回城中御敌,再派人通报大王大夏的人先反水了!”

   郭援的反应比身边的郡中官吏快得多。

   当旁人被无数箭雨弩矢钉死在地上时,发觉不对骤然退至众人身后的郭援仅是左臂中了一箭。

   接着在侥幸存活下来的亲卫拥护下,向着黄县狼狈逃去。

   此时,

   伴随着腰间清脆的铃铛声响起,甘宁举刀喝道:

   “东莱治所在黄县,高干就在黄县城中!”

   “传我将令,沿路追剿,破城擒王!”

   本想等到晚上打大夏兵马一个措手不及,却没想到反被对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甘宁领军追击,一刻不停,沿途伏尸二十余里。

   东莱郡发生的战事,邻近的乐安国同样在发生。

   高览不苟言笑地望向眼前蓼城,一队队兵卒井然有序地从两侧跑过,高览忽然回想起了出发前张昊的交代。

   “袁氏兄弟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但青州再如何乱,都是袁氏自己的家事。”

   “经过数月交战,四方都有折损,本就已经处于弱势,一旦再有外敌入侵袁谭等人必定抱团。”

   “且乐安国的袁熙本就无甚大志,高干为人虽有雄志却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相比袁氏三兄弟,高干又为外人,外人焉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夺取袁氏基业?”

   “故而袁熙、高干虽表面受朕的大夏王号,其内里必定与朕不是一条心!”

   “与其后发而制承担风险,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将风险提前扼杀!”

   ......

   张昊南下青州的消息传开,

   天下诸侯都不傻,知道东莱、乐安两地的突袭战仅是张昊的一个试探。

   试探当张昊出兵青州后,陈兵在徐、豫两州边境的曹操、刘备会如何应对。

   毕竟张昊治下数州可战之兵逾十万,有意青州怎么可能只出兵两万?

   而曹操、刘备肯定是不愿见到张昊插手青州战局的,必定会出兵相助袁氏兄弟。

   站在张昊的角度,通过曹操、刘备对袁氏兄弟相助兵马的多少,能判断特别是曹操会不会声东击西攻取他处!

   只要曹操、刘备也派出主力北上青州,张昊才会真正的对青州投入大量兵力,因为张昊现在的基本盘,其重要性大于青州。

   这次拿不下青州没关系,其他地盘却不能丢了。

   而站在曹操、刘备以及天下诸侯的角度,张昊这样的表现才是正常的!

   因为张昊虽然放出了狂言,但狂的只是张昊自己,手下谋士大臣肯定不会失掉对曹操、刘备的警惕。

   要是张昊一开始就真的一股脑儿大举进攻青州,曹操真有什么心思,反而得担心张昊把主力都派去攻取青州,那其他地方明面上守备薄弱,暗地里却会不会潜藏玄机了!

   因为想得多,要预判对方的预判。

   所以对方看似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做出的举动其实可能并不正常,不符合的反而才正常。

   张昊与袁氏兄弟之间的战事爆发,徐、豫两州边境的曹操、刘备迅速率领大军北上。

   据斥候探明,

   曹、刘两方都是实实在在的数万大军,且曹操、刘备亲至。

   于是张昊终于从冀州发兵,同时御驾亲征,亲率三万大军进攻袁尚的平原。

   六月间,

   张昊率领的大军拔平原城池数座,袁尚不能挡,退至黄河南岸的高唐。

   “子孝,接下来你继续领军北上与元让汇合,之后青州的战事就交由你与元让了。”

   “刘备会对付此前张昊出征东莱、乐安的两万兵马,尔等则牵制住张昊的主力,勿要使其撤兵回援西面的战局。”

   “另外对于袁谭、袁尚也不要忘记了防备,至少青州现在还是他们的!”

   “还有这是孤亲自撰写的几封书信,若是张昊想试探孤是否真的来到了青州,你便依情况而定,从这几封书信中挑选其一发给张昊。”

   “尽量为孤在西面的战事爆发之前将其迷惑住吧,以防张昊探得我军虚实从而撤离青州!”

   曹操的大军即将出泰山郡边境进入青州时,曹操召来曹仁,将这里大军的军权全权委托给了对方。

   曹仁一脸坚定地保证道:“魏王放心,末将必竭尽全力以御张昊!”

   “不过魏王,张昊已在青州投入五万兵马,最西边雍、凉二州的战事还未结束,但即使是这样张昊手上应当还有数万常备兵马!”

   “西面的战事...”

   曹仁的眼神中透露着担忧。

   不是他不相信曹操的军事才能,而是这一战太过重要。

   时机恰好选取的是张昊军力分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战没能取得进展,往后将更难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