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叛军在逃太子开局火烧公孙

第288章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张昊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却可结合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提前制定预备方案。

   李孚出使时,张昊才在河间将袁绍击败。

   那时张昊就与沮授、田丰探讨过将袁绍赶出冀州后,未来需要面对的天下形势。

   就如同现在一样,

   黄河以北归张昊,黄河以南将直面袁、曹两家。

   张昊若想继续南下,袁、曹两家一定会竭尽全力将张昊拦截在黄河边上。

   而那个时候,

   张昊若想突破袁、曹两家的封锁,除了祈祷两家内部生乱外,就是更后方的袁术跳出来搞事情分散两家注意了。

   所以李孚在南下出使之前,张昊对其有过一些相应的交代。

   其中一条,

   就是关于如果袁术想要称帝,李孚可代表张昊或是隐晦,或是明确地坚定袁术称帝的想法。

   至于其中这个度该如何把控,就看李孚自己了。

   只不过,

   李孚对于天下形势的判断,在唆使袁术称帝上比张昊想象得还要大胆一些。

   “左将军,孚在寿春的这段时间,听说过您与乌程侯孙坚之子孙策的一些传闻。”

   “在此,孚先有一问,请问左将军,在您看来何为天命?”

   大堂之中,

   当李孚说出‘天命’两个字后,明明灯火通明的大堂好似蒙上了一层玄而又玄的色彩。

   摇曳跳动的烛火,仿佛也不再是无规则地摇摆不停,而是在伴随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律动晃荡起来。

   袁术张嘴,刚想要回答,李孚却又自问自答说道:

   “左将军,在孚看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即是天命!”

   “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经秦末、前汉末的两次天下动荡,皇室至宝也未曾流落于民间。”

   “可为何董卓乱政之时,明明汉室气数还未尽,那个东西却流落出来了?而那个东西,又岂是寻常之人能偶然得之且长久拥有的?”

   “唯有大气运之人方能彻底掌握,死于黄祖之手的孙坚,便是前车之鉴!”

   “有孙坚的横死在前,与左将军您此刻的安然无恙相比,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所在吗?”

   说到这里,

   李孚突然伸手一指,指向袁术。

   接下来的一句话明明声音不大,却在袁术的耳中振聋发聩。

   “因为左将军您——就是拥有大气运的天命所归之人!”

   话音落下,袁术的瞳孔骤然一缩、心神大震。

   默默吞咽几口唾沫也无法抑制心率的飙升,袁术憋红了脸色,气息逐渐加重。

   这个时候袁术也懒得理会李孚是怎么听说这些传闻的了,主动邀请李孚上座,又叫来侍女给李孚奉上蜜水,这才一副虚心模样地请教李孚。

   “那依子宪先生所言,我袁氏...真的可以取刘氏而代之吗?”

   “左将军,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呐!”

   李孚并没有明确回答袁术这个问题,但这简简单单的十六字在此时非常有引导性。

   并且为了坚定袁术称帝的想法,李孚还举出一个袁术非常熟悉的例子。

   “左将军,同为袁氏族人,令兄袁绍的为人想必您是清楚的!”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时机不会常在,您也不想步入袁绍的后尘吧?”

   果然,

   李孚搬出袁绍一激,袁术当场就忍不住气笑了。

   “袁绍?哈——”

   “子宪先生,我在这里必须纠正一点,袁绍是个什么东西?”

   “他就不是我汝南袁氏之人!”

   李孚闻言莞尔一笑。

   他只是拿个做事情犹豫不决的反面教材出来举例子,并不想掺和汝南袁氏的家事。

   这时,

   袁术突然反应过来,有些疑惑地看向李孚。

   “对了,子宪先生,你不是张昊的臣子吗?”

   “如今张昊据有北方两...哦不,三州,为何你会在此时认定我才是天命所归之人?”

   “你...”

   对于袁术的反应,李孚用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回复道:

   “左将军,或许您在此时认为我李孚是个首鼠两端的小人,但还请您稍安,先听我解释一番。”

   “来寿春之前,我仅仅只是冀州钜鹿郡鄡县的一位县令,相助前任冀州韩馥解决了淳于琼来犯的危机,由此得以进入张都督眼中。”

   “而来寿春之后,在这寿春城中数月,方才算是真正开了眼界!”

   “尽管适才对您说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但我并不认为我有负于张都督!”

   “想那战国时期,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左将军也认为他是一个首鼠两端的小人吗?”

   李孚拿苏秦出来自比,这逼格瞬间就提升了几个档次。

   有苏秦为例,袁术对李孚再无顾虑,甚至明目张胆地挖起张昊墙角来。

   “子宪先生所言甚是,是我浅薄了!”

   “先生大才,若您愿意,我可以向张昊亲笔发书一封,向他要来您在冀州的族人,您就于寿春城中定居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