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叛军在逃太子开局火烧公孙

第268章 袁术攻徐,袁绍缓兵

  “出兵!择日就出兵徐州!”

   入夜之后,寿春城内灯火通明。

   袁术好似龙行虎步般在殿堂中来回踱步,阎象等一众重要文武侍立在旁。

   “虎父之子,纵是犬子也要优于常人!”

   “孙坚有孙策这般后辈,即使下到幽冥也可以瞑目了!”

   “如今刘繇已被孙策击败退保豫章,又遣丹阳人朱治进攻吴郡,来人,上书一封为我表孙策为殄寇将军!”

   “再将周尚召回,袁胤,你去继任丹阳太守一职。”

   袁术说完,阎象立马出声劝道:

   “左将军,您一而再,再而三,如此作为恐令孙策心生不满啊!”

   “您前番就曾许诺孙策为九江太守,之后却令陈纪上任;又许孙策为庐江太守,再令刘勋上任;如今刘繇被孙策逐走,您再夺其功劳,这...”

   “怕是不太妥当啊!”

   袁术目光微沉,回道:“不妥当又能如何?”

   “孙策功高,若不对其打压,日后这扬州数郡究竟是姓袁啊?还是姓孙啊?”

   “此事不必再提,重新商议徐州事宜!”

   白日里李孚想唆使袁术趁刘备不在出兵徐州,为张昊减轻压力,当时袁术没有马上同意,而是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

   毕竟他袁术好歹是一方势力之主,其他势力的使者前来提什么要求他都马上同意,他本人不要面子的吗?

   而对于出兵徐州,

   自陶谦死后袁术就有这个想法,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时机不行。

   如今孙策逐走刘繇,丹阳郡收入囊中,吴郡再被围,还有舒仲应在沛国长久以来的稳扎稳打到如今的局势渐稳。

   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是时候全面进攻徐州了!

   “张勋、桥蕤,着你二人立即领兵三万,北上攻徐!”

   “趁着刘备还在竖子袁绍那儿,给我将徐州一举拿下!”

   “有一点给我记住了啊,待拿下徐州,下邳陈氏所有族人全部给我送来寿春城,特别是我的挚爱亲朋陈汉瑜绝对不能让他跑了!”

   陈汉瑜便是陈珪,袁术曾经的故交好友,现在的结怨仇敌。

   张勋、桥蕤得到命令,次日便带领大军向徐州进发。

   而此时刘备驻军广陵的,是关羽加陈登的组合。

   ......

   与此同时,渤海郡。

   袁绍命季雍再次前往成平县,商议议和事宜。

   而所谓的议和反正都是空口无凭,张昊要什么季雍就给什么。

   “张都督,您看双方停战的条件足够多了吧,您要是再增加,青州都要被你搬空了!”

   “欸~~季议曹,明明是尔等诚心停战,我要是往少了要,那不是看不起你们吗?”

   “可是...可是这...”

   “嗯~~你要再可是,我可就要兵发南皮咯!”

   季雍的脸上装作一副很是肉痛的表情,心里暗骂张昊不厚道。

   这时,沮授上前一步。

   “季议曹,我观刚才所谈之事,钱粮矿布数额颇大,哪怕是举青州一州之力,也非数日时间所能筹集。”

   “为使两方早日停战,休养生息,不如先从东光县开始分批交接如何?”

   季雍闻言,脸上露出为难神色,假意推脱道:

   “这...足下的提议虽好,但关于城池交接的事宜并不在我职权之内。”

   “且城池交接,我军也得先做好撤离的准备不是?”

   “不如我先回去向袁公请示,待袁公同意后再派人前来转告张都督您?”

   张昊颔首,季雍随即再次返回南皮。

   待季雍走后,张昊向沮授问道:“公与先生,对于季雍所言,你可是不相信袁绍真的会议和?”

   沮授点点头,回道:“观季雍两次来返成平的表现,议和一事似乎有些太过容易了。”

   “袁本初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大将,真的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还有,张都督,您难道也相信袁绍是真的想与我军议和,换取俘虏?”

   张昊脸上的表情尽数收敛,沉思着道:

   “老实说,我也觉得议和之事有些不真实。”

   “以袁本初的脾气,我故意刁难于他,他不应该如此委曲求全地再与我军议和呀?”

   “莫非...这是袁本初的缓兵之计?!”

   想到这里,张昊沉下脸色,同时还感到些许疑惑。

   仗打到这个地步,双方早已是底牌尽出,袁绍没有后招再行缓兵之计又有什么用?

   可要是有后招,那又干嘛不早点用?

   嘶~~~这一点很矛盾呐!

   由于议和,张昊暂且放缓了进攻袁绍的步伐。

   不过鉴于沮授的分批交接提议在先,张昊宽限袁绍的时间也仅仅只是几天,顺便也能趁着这几天重新整军。

   一切就看袁绍会不会先让出东光县了。

   要是袁绍找借口推辞,那张昊立马发兵进攻南皮。

   毕竟袁绍给地不诚,那就把人和地一并留下吧!

   ...

   时间来到几日后,

   这是距交接东光县的前一天上午,水师主将管承突然从渤海郡腹地发来一封急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