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叛军在逃太子开局火烧公孙

第441章 太学之行,图穷匕见

  在董昭的陪同下,张昊来到城中太学。

   拥有后世眼光,张昊自然不会让太学里的授课内容只是经学。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前的百家争鸣,才是张昊所希望见到的。

   “陛下,这是太学中所有学子的名单以及其出生背景,请您过目!”

   蔡邕年纪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负责教育问题,但有关太学的事务实际上由眼前将名单递给张昊的阮瑀负责。

   而阮瑀,曾拜蔡邕为师,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之父。

   当然,

   这个时候的阮籍同样还没出生。

   董昭、阮瑀作陪,张昊一边看着名单,一边顺着阮瑀的介绍向学堂中的学子看去。

   “陛下请看,那个体格健壮的学子,是太史慈将军之子太史享!”

   “太史享旁边那个,是徐晃将军之子徐盖!”

   “还有那个...与太史慈将军同郡,今年十岁,名叫王基,品学不错!”

   “靠窗那个...年岁比王基还小些,名叫郭淮,尤喜军略,并州太原人氏,其父郭缊现为雁门太守!”

   “......”

   众人一边前行,阮瑀一边为张昊介绍学堂中或是大夏文臣武将的子嗣,或是自身才学杰出的学子。

   而张昊同时也在往名单上的名字看去,其实上面还有部分人是阮瑀没介绍到的。

   比如之前打下关中时任命的河东太守杜畿之子杜恕也在名单上,不过杜恕不算出名,他那还未出生的儿子杜预才出名。

   是魏晋时期与羊祜、陆抗那一批人处于同一水准的战略家,单论年龄姜维、郭淮、邓艾则比他们稍大一轮。

   一边走,一边看,众人很快来到学习工匠技术的学堂。

   阮瑀抬起手来,指向室内。

   “陛下请看,那人便是马钧!”

   张昊顺着阮瑀的指向看去,学堂内靠前几列,中间位置的学子中有一位身形单薄的少年正专心致志地听着台上的大匠授课。

   “陛下,要将马钧叫出来一见吗?”

   “不急,待授课结束再见也不迟!”

   张昊拒绝了阮瑀的提议。

   这时,

   有侍卫将一男子带到张昊面前,随行的董昭立即解释道:

   “陛下,此人就是陪同马钧从右扶风一路前往邺城的男子,不久前因功获得上造一爵。”

   “鉴于本身有匠人手艺,又算是马钧在邺城中唯一的熟人,便安排在了城中工坊做工。”

   男子从董昭的称呼中得知眼前之人就是大夏皇帝,急忙向张昊行礼。

   张昊与男子交谈一阵,男子如倒豆子一般将马钧之所以来到邺城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明明白白。

   原来男子惊讶于马钧的工匠天赋,便想通过县中廷掾的关系推举马钧,以求得入太学的举荐信。

   而邺城的太学,依旧承袭的是之前大汉的制度。

   虽然放宽了年龄限制,但还是需要本县县令提供举荐信,算是作为一个入学证明。

   只是这一年的名额已经全部使用,即使县令想举荐马钧也得等到明年。

   就在马钧和男子为此感到失望的时候,县中廷掾却指出了张昊当年在辽东时开设至今的招贤馆这一条野路子。

   男子想着帮人帮到底,便带着马钧来邺城碰碰运气。

   同时在路上,男子也为马钧传授了自己学艺多年的一些经验,而马钧凭借自身天赋,果然不负重托。

   听完事情的始末,张昊对眼前的男子说道:

   “马钧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天赋!”

   “而你能为马钧做到这个份上,不让明珠蒙尘,于大夏有功,当赏!”

   “钱财或为官,你可任选其一,如何落实就交由公仁来负责吧!”

   男子闻言,脸上的兴奋之色不加掩饰,一旁的董昭也跟着应诺。

   ...

   很快,

   室内的大匠授课结束,阮瑀让人找来马钧。

   “马钧,这位就是大夏之主!”

   “啊?马...马钧...参...参见...陛下...”

   本来马钧还沉浸在刚才大匠的教学中,突然被人叫到外面,感觉有些不明所以。

   但阮瑀这一提醒,马钧反应过来后,本就口吃的毛病更严重了。

   “放轻松,不要紧张,朕今日来此,是为了来看看太学举办的如何?”

   “恰好听闻前些日子你在招贤馆的事迹,兴趣使然便想见你一面,没吓着你吧?”

   张昊和颜悦色地对马钧宽慰道。

   或许是见张昊这么好说话,马钧的心情稍稍放松下来。

   接着,

   为了与马钧拉近关系,张昊邀约马钧一同走走,故意聊起马钧所熟悉的话题,又让随行的阮瑀等人跟自己拉开一些距离。

   在张昊的刻意引导下,尽管口吃这个毛病改不了,但马钧说话也变得从容了许多,话题逐渐聊到军事。

   “马钧,你见过行军打仗时用的投石车吗?”

   “投...投石车?回...陛下,未曾...”

   “那想见识一番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