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镇北王

第1048章 从实物税到货币税转变

镇北王 天香瞳 2184 2024-05-27 08:06

  在关宁询问之后,立即便有多位朝臣站了出来。

   他们也发现了,这几次朝议陛下并不像以往那样直接决断,确实是以商议的态度。

   整体氛围相较轻松。

   陛下还找了专人记录,确实是解决了很多问题。

   这也使得不少朝臣都主动谏言,不过见得前列薛庆站出,很多人都回到班位。

   不提其本为内阁大臣,户部尚书的官职,他还是当朝国丈,而且还是历代以来,最厉害的国丈。

   你见过四个女儿同时入了后宫吗?

   怕是没有!

   而且他还有三个女儿,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进宫了。

   惹不起,惹不起。

   薛庆不知旁人想法,他直接站出来。

   “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全银法已在上京试行许久,收税便利,如之前火耗增加等情况不复存在,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其他人面色平静。

   他们就知道薛庆会支持,这没有任何意外。

   自从其父前内阁首辅薛怀仁告老之后,薛庆就取代其父位置,成为改革先锋。

   新朝建立以来,户部之下新成立多个司署,职权大大增加,已成为实质上的六部之首。

   而作为户部尚书的薛庆,就是陛下变法改革的执行者。

   不过他话音刚落下,便有一人站出班位。

   “启奏陛下,臣以为此策不妥,以全银代替实物,必将会有折色之害,折色无定额,又没有准确计量,官员借机操柄,必将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此言一出,使得众人目光都集中在其身上。

   敢如此直接了当的反对,可真是大胆,不仅反驳了薛庆,还反驳了陛下。

   “你叫什么名字?”

   关宁直接问出。

   有人摇头,这个愣头青怕是要遭难了。

   这个青年是翰林院侍讲,正常朝议他并没有资格列班,不过这几次是专项朝议,陛下也特许翰林院的精英们入列,可谏言良策。

   “回禀陛下,臣名为詹子平,是翰林院侍讲。”

   青年不卑不亢。

   “你的提议很好。”

   关宁赞赏了一句。

   “嗯?”

   这让众人有些意外,陛下并不是假意赞赏,而是真意。

   对于提出正确谏言的,关宁自然不会说什么,他又不是真的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这个翰林院侍讲刚提及的老百姓受折色法而苦不堪言,这倒是真的。

   税收是国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

   最早是以实物收取,到后来转变为钱物并征,再到后来顺应发展需求,又有转变。

   在形式上分为“本色”和“折色。”

   所谓本色,是指赋税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如稻谷、米、麦,按一定比例改征其他财物的,便称为折色,又叫折称折纳。

   看起来很公平也很人性,实际上有很大的漏洞。

   遇有灾害之年,粮价大涨,便用粮食折银。

   第二年,粮价恢复了,又用其他价格更高的绢折银,总之地方借机操柄,什么值钱就折什么,百姓就苦不堪言。

   折来折去,把老百姓终年辛劳换来的颗颗粒粒折腾光了。

   但也并不能说折色法不好,这其实是商品货币发展的产物。

   全银法也是折色的一种,只不过更加完善。

   关宁力推,完成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

   当时他在提出之后就遭受到很多人反应。

   其中有守旧派,接受不了这种太大的转变,还有一种人则是因利益受损而反对。

   实物可操作性很大,比如纳粮时在运输装卸等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羊毛出在羊身上。

   损耗还是要老百姓出,在收税时自然而然的多收,关键是没有定额,官员们理所应当的贪腐。

   关宁开口道:“朕在制定之前就已考虑周全,折色只能折粮,不得以其他物品代替,且折价是以当年市面行情为准。”

   “这一点薛大人清楚。”

   薛庆点头道:“全银法可以说是折色法,但比折色法更完善,在上京试行这几年,诸多问题皆已更改。”

   “新朝初建那几年,粮价较高,百姓生活贫困,相应的折色较高,但收的税少。”

   “近年来,粮价平复,折色相对较低,征收的就多了些。”

   他说的很简单。

   谁都能听的明白,就是以行情基准而定。

   众人点头,如此看来倒也能免除折色之害。

   “还有一个问题。”

   詹子平又站出班位。

   “上京生活居民较比其他地域富裕一些,手中或有存银可缴税,那其他贫苦之地,老百姓手中只有粮食而没有存银,又如何以银缴税?”

   这就说到了根源上。

   折色是个好法子,但银少物多,则伤民!

   詹子平又继续道:“陛下发行宝钞,想必是为此准备,可宝钞不可能完全代替银两,更无法代替铜钱。”

   “且老百姓平素用到的多为碎银铜钱,宝钞并不能满足。”

   这个人胆子大!

   他不但反对全银法,现在连带着更是连陛下发行的宝钞都抨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