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女帝欠了我百万亿:只能生娃抵账

第162章 千年世家的破灭

  帝国历313年,2月。

   天气已经转暖,各地的春耕春种陆续开始。

   不过在京畿省,河间郡,一个叫谢家堡的地方。

   当地的公务员孙乐安,这位25岁的年轻人,他这段时间并没有把心思,放到‘鼓励耕作,劝课农桑’上面,不愿意重复这种枯燥的没什么意思的工作,他今年打算搞一把大的!

   三年了。

   他参加帝国的恩科,成为一名光荣的帝国公仆后,已经在基层摸爬滚打三年多了。

   过去的几年里,怀着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报国,想为帝国的富强崛起做出一些贡献的孙乐安,可以说比任何人都要积极努力,脑袋里充满了理想主义,发自心底的认为,自己定能做出一番亮眼的成绩。

   他想通过努力,尽快进入到帝国的核心基本盘中。

   他想成为父母口中的自豪与骄傲。

   他更想从基层起步,一年一个台阶,在官场中坐上更高的位置,从而更好的为百姓们服务。

   孙乐安真的很想进步!他的很多同学同侪,都是年纪轻轻的,就升到了县镇级、厅局级的高位,孙乐安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他们差,没理由居于他们之下。

   但三年多过去了。

   孙乐安却仍是个‘乡科级’的公仆,几乎在原地踏步,他的那些职业规划与个人梦想,可以说一个都没有实现。

   话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他的积极努力,为什么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是帝国的升迁机制出了问题?还是受到了什么打压,埋没了他这个人才?

   摇了摇头。

   不是帝国的问题。

   而是谢家堡这个地方,就是个天坑!严重限制了孙乐安才能的发挥,让他始终做不出太大的成绩。

   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谢家堡这块地盘,大部分为千年世家‘河间谢氏’占据,此地近百万亩的肥沃良田,‘河间谢氏’一家就占据了七成,剩下的那些犄角旮旯的不怎么肥沃的农田,则为普通百姓们拥有。

   自然。

   作为一名基层公仆的孙乐安,虽然能通过积极为民服务的态度,得到了普通百姓们的支持拥护,走在路上,会被人亲切的叫一声‘孙公仆’,有了一定的信誉和威望。

   但在河间谢家眼里,孙乐安连个屁都不算,完全不被放在眼里。

   孙乐安能从普通百姓们的手中,收到国家规定税率的农税,但他上门去谢家收税,不是遭遇闭门羹,就是被臭骂一顿赶出来,每次都一无所获。

   没错。

   河间谢家不交税。

   且是京畿省变法改革推行后,谢家已连续五年没有交税,一粒粮食都不想拿出来。

   甚至是一副有恃无恐的态度,根本不怕受到惩罚,因为作为一个屹立三千多年都不倒的‘千年世家’,谢家是有好几把刷子的,不认为有谁敢动他们。

   一个,谢家有非常多的人才,在朝廷出仕当官,很多居于高位,门生故吏遍天下,便是帝国变法后,谢家子弟中,也有上百人成了帝国公仆,又为了避免上升通道受阻,那些成了公仆的谢家子弟,都会分出族谱,来个单门立户,再分个十几二十亩田地即可。

   这对比谢家拥有的数十万亩良田,简直是忽略不计。

   其次,谢家产业众多,除了种地产粮,还开办了诸多的作坊工厂,可以自己酿酒,可自己织布做衣服,有自己的医疗体系,还有铁匠铺、砖窑厂、马车厂等,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把经济内循环做到了极致,对外界的依赖极少。

   还有谢家内部十分团结,足足3万多的男女族人,牢牢团结在族长族老们的身边,一旦遇到了什么麻烦,就会迅速进入‘全族皆兵’的状态,能拉起一支上万人规模的‘军团’,又以血脉为纽带,战斗意志可与正规军队比肩。

   最后,‘河间谢家’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还主动开枝散叶,拿出资源,建立了不少分家,分布于帝国多省,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这些分家的人口加在一起,也得有几百万之多。

   又以谢家的团结,若本家遭到了攻击,各地的分家,不可能袖手旁观,毫无行动。

   正因为此。

   河间谢家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不能碰的存在,即便其连续五年没有交税,该家族的数十万亩土地,在帝国《土地法》层面,已变为了无主之地,孙乐安这样的帝国公仆,似乎依然拿不了这个家族怎么样。

   不过……

   如果不能从河间谢家头上收到税。

   若放任谢家游离在帝国基本盘之外,任其继续无法无天下去。

   那么孙乐安的收税指标,永远只能完成个三四成的样子,永远评不了先进,进不了核心基本盘。

   也意味着他只能在基层待一辈子,看不到半点晋升希望,前途一片黑暗。

   这是他绝对接受不了的!

   等于是要了他孙乐安的命!

   干!

   必须干掉河间谢家,让其乖乖交税,若继续顽固对抗帝国,就是半点税都不交,那只能采取‘非合作博弈’的手段,可以无底线的打压与针对河间谢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最后一章没有了,前往书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