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强横废太子

第49章 大元帅之怒

强横废太子 南不蛮 2123 2024-05-27 12:16

  东晋国马上就要沸腾起来了。

   因为,驻隋大使王进在路上辗转了十天后,终于连夜回到了国都。

   他是坐在马车上回来——不对,是躺着回来的。

   回来的时候是晚间,秋雨正沙沙地下个不停,本该是要躲躲雨的,可是王进没有躲,他等不及要把一切耻辱告诉父亲——东晋兵马大元帅王镇。

   他在一家人的哀哭声中回到了家中。

   五岁之后,母亲再一次解开了他的裤子,看到了那里的空空如也,她哭得昏了过去。

   一家人都在发狂。

   在这样的发狂里,两个丫鬟一不小心丢掉了性命,仅仅因为送过来的水温度偏高,就被夫人叫人杀了拿去喂狗。

   在东晋国的豪门贵府中,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每一个进来做奴才丫头的人,都得做好随时死亡的准备。

   在哭声中,兵马大元帅王镇的车驾也回到了。

   王镇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夫人和儿子的妻妾全部围过来,一连串的要求——请旨出兵!杀进隋国京都去,屠城十天!从皇族到底层百姓,除了夫人的妹妹和她的儿子,一个也不要留!

   因为在王进被抓时,夫人的妹妹和她的儿子都会尽力去救过的,这点人情还是得给的。

   王镇很烦。

   当初,就是夫人与王进的妻妾之间互相看不顺眼,夫人才让儿子去出使隋国的。

   夫人年轻时,王镇经常驻守边关,夫人只能独守空房,看到儿子和妻妾们天天粘在一起争风吃醋,她百般气恼,索性让王进出使隋国,让他到那边玩个够,也让他妻妾这些骚娘们尝尝独守空房的滋味。

   结果,现在儿子回来了,夫人再也无需心烦于他妻妾们的争风吃醋了,她却又跑来哭闹。

   这有什么好闹的?

   就算王进不是他的儿子,这个奇耻大辱,朝廷也是不可能忍得了的。

   至于向不向隋国发兵,这也是朝廷要综合考虑的事。

   难道还指望一群女人哭哭闹闹,就能闹得一国兵马大元帅出兵吗?

   出兵,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极端战略,能是一群女人左右得了的?

   荒唐!

   他懒得理会,把剑取下来,喝道:“住嘴,再不住嘴,斩!”

   一群女人乖乖地闭了嘴。

   夫人是郡主,是亲王的女儿,他不敢斩,但其他人他还是敢斩的。

   王镇冷笑道:“出兵是国家大事,岂容尔等妇人多嘴?滚!”

   女人们只得离开了。

   耳根总算是清净了。

   他陷入了沉思。

   如果是五年前,就算王进不是他的儿子,这个奇耻大辱,朝廷也是不可能忍得了的。

   向隋国发兵,那必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五年前由东晋发起的那一场战争,多少给东晋留下了阴影。

   那时,东晋兵败,隋国赢了。

   这是历朝以来,隋国赢得最多的一次战争,大小三十余仗,无一败绩。

   虽然不是王镇亲自指挥的,但那一仗的主将,是他亲自点的,就因为他拿了人家送的一批厚礼。

   在东晋,派去当主将和隋国打仗,被认为是肥差,油水捞得多,官升得快。

   每一次,都会有大批将领前来行贿,一个比一个出的价高,都想当主将。

   其实开打之前,王镇就猜想会吃点亏,毕竟对方来的主将是韩虎。

   他警告过那个主将最好小心一点。

   可惜的是,警告无效,骄兵是长期养成的,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改变的。

   这群武将们,甚至舍不得花钱到武将馆去购买武将技的使用权,觉得没有必要,毕竟这武将技的使用权有使用期限,过期作废的。

   但是真的托大了,本来以为就是来闹着玩的隋国太子,竟然异军突起,带了一支生力军玩得风生水起,然后就是东晋军的大面积溃败,一败就刹不住……

   当时,朝野震动,晋皇震怒。

   败势成了后,谁来都补救不了,后面赶紧把更多的更好的武器投往战场却已经于事无补,要不是隋国人见好就收,居然在关键时刻叫停,恐怕割地求和的就是东晋了。

   虽然战后大家都一致认为,惨败与实力无关,完全就是过于轻敌所致,再有下一次,一定不会这样。

   可实际上,这一仗还是打击到了王镇这位大元帅的自信心。

   而且,这一次隋国人的挑衅显得非常蹊跷,新皇篡位,立足未稳,就主动挑衅大国,让王镇很难痛下决心直接回击。

   该如何是好?敢不敢开战,该不该开战?开战是否必胜?若再败,是否还能像上次一样,让隋国主动割地求和?

   就在沉吟未决时,家将敲门道:“大帅爷,前方余将军送了一样东西过来,说是隋人托交的,里面有个木盒子,还有一封书信。”

   王镇让家将进来,只见家将手里拿着一个用上等丝绸包着的包裹。

   王镇让家将拆开包裹,那家将便拆开,果然是一个木盒子和一封信,那家将拿起信,读道:“东晋大元帅王镇阁下亲启,隋国故人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