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无敌大武夫

第七十三章 八尺男儿一尺刀

无敌大武夫 张敢夫 2095 2024-05-30 12:52

  日本刀,狭长、锋锐、快准狠!

   大诗人欧阳修有过一首《日本刀歌》,诠释了日本刀在华夏的影响力,令人心向往之。

   日本刀的源头是突厥刀,突厥国是南北朝时代直到唐代的天下第一强国,因此突厥国的甲、马、刀剑以及服饰都对隋唐产生重要影响,是唐朝最大宗的进口物品国

   突厥刀后来演变成唐刀,又传入日本,演变成日本刀。

   在中国,日本刀创造了世界刀剑史的神话。《明史》中有记载说戚继光部队兵士的刀剑有很多被日本刀削断。

   日本的单兵近战能力甚强,又兼倭刀锋利难挡,明军士兵多有伤亡。当时中国不少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一时间,朝野间出现了引进日本刀及其实用技术的热潮。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戚继光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后来戚继光根据日本古流剑术传书《阴流之目录》一卷,着成了《辛酉刀法》。戚继光也是第一个将日本人“以双手执一刀”的刀法定名为“双手刀”或“双手长刀”、“长倭刀”的人。

   戚继光在十二卷本《纪效新书》卷四《短器长用解》中说:“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

   何良臣在其《阵纪》卷二《技用》中说:“日本刀法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

   明末徽州武艺家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也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於刀。”“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故访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

   人们为了对付诡谲的日本刀,也在认真学习,并且有人还得了真传。

   而诸家之中,除戚继光之外,要数晚明“岭南三家”之一的番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

   更有记录说曾有五十三名日本浪人手持日本刀斩杀四千明朝军队兵士的惊人事件:嘉靖三十四年夏,有53名日本浪人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上岸后直截了当沿途遇官兵则搏杀,流劫浙、皖、苏三省,攻掠州县二十余处,悍然进犯留都南京。他们一路上不杀平民,不抢劫,不奸淫,只挑战官军。历时八十余日,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千多名官兵,杀死明朝一名御史、一名县丞、两个指挥、两个把总。

   这段历史非常有名,《明史?日本传》、《筹海图编》中都有记载。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王路常才执意要一试,王子昂曾十分推崇戚继光将军,这样的做法也是对王子昂意志的一种继承。

   闪电奔袭中,日本浪人风声子随即把握着的右拳也向前一掷一掷、发开。

   又出现一柄刀。

   一挥。

   王路常陡听到两声只有雕翎硬羽铁箭才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怪啸声锐射而至!

   劲风扑面,扑得脸火辣辣地刺痛!

   但他睁大了眼也不见袭来的刀!

   希夷刀!

   东瀛浪客的稻草披风在空中急飞,发出猎猎之声!只见他猎豹一般,足尖往地上一点,跃在空中。这人人在十步之外,两刀搠出,竟从三丈的高空中,直取王路常而来,宛如一座泰山重压而至!

   王路常只感觉那倭人人在千里之外,刀芒却近在咫尺。

   这时候他挥出了手中刀。

   一尺长的大菜刀,砍肉的。

   八尺男儿一尺刀。

   他撩向右边,刀光却闪现在左边。

   谁都没有看见他挡住了东瀛浪客的的刀,但是谁都听见了“嗤嗤叮”的响。

   一撩再撩,却突然间脖子一凉,赶忙抽身而退,下巴裂开一道血缝。

   疾退中,脖子再凉,那东瀛浪客的刀就像无声无息的鬼魅,缠着他不放。

   怒喝一声,硬生生扭转脖颈,凉意擦着耳朵头皮过去,顿时鲜血汩汩,借着这个机会,他也撩出了一刀,然后疾速闪开。

   东瀛浪客追击王路常,长了长身,一弯腰,一抬腿间,便到了王路常面前。仿佛是天上的神仙,有“缩地成尺”的法术一般。

   王路常知道,这只是矮小的人们为了跟上煌煌大道的一种技巧罢了,就像拐脚的人要踮着脚走路。

   右手一张,撩刀再出,只不过手腕急促颤动,刀刀现出残影,空中爆出连珠四响,有四柄快刀破风之声啸而起。

   咽喉一直火辣辣的。

   但见东瀛浪客双手连动,左接右驳,前刺后插,撩手,扫杀,三政五除二,七上二进一,眨眼之间无尽的刀光令他像是一只刺猬。

   龙在海、虎在山,大将军已上战马,东瀛浪客已经杀出自信。

   一掠而回,一腿轰出,眨跟之间他就要一脚砸翻面具人,紧随腿臂的长刀就要割下眼前人的头颅,然而誓在必杀的一刀割空,面具人的身子恍若青烟般晃了—晃,突地一扑一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