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小官员

第169章 开工

明朝小官员 新科奶爸 2032 2024-05-30 14:33

  祝允明见唐寅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他先是顿了一下,然后念出了一首词,却是张超当日在长江上唱出的那首临江仙。

   这是丁淳告诉祝允明的,原来张超当日随口说是在南京的书店看到的,丁淳却留意起来,到了南京就在书店中寻找这首词,后来书社生意好了,很多书店过来进货,丁淳也问过,都没有人得知。

   另外张超写给小妹的那些经典之作,小妹经常阅读研究,她身边的丫环当然会知道,然后丁淳也有耳闻,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意说开。

   因此丁淳理所当然的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张超,但是他为什么死活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者呢?丁淳脑补,张超更看重的是为国为民,不认为写诗作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所以也就不愿意公开。

   但是作为好友兼下属,丁淳有理由有义务在祝允明这些人面前展现张超的高大上,所以这首词也就偷偷的告诉了祝允明,当然特别叮嘱不要让人知道奥。

   再说唐寅,听完这首词之后,立刻鼓掌,“祝兄,这首词通篇点化了不少苏轼的赤壁赋,虽然达不到前人的高度,但也是一首绝世好词,不知道作者是谁?”

   祝允明肃声道,“正是张超。”

   唐寅也沉默了,他知道这首词的分量,也猜到了祝允明的意思。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张超,却对外宣称自己不通辞赋,一心读书,又潜心研究医『药』,就是为了实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想。

   那么他唐寅呢?论名气只是在苏州府小有名气,与天下闻名的张超想比远远不如,但却整日里不务正业,游玩作乐,是不是该感到羞愧呢?

   小年轻唐寅这种羞愧的感觉来得快,但是消逝的也快。但是祝允明和唐寅的谈话很快就在苏州的文人圈流传开来。

   因此就在年后,祝允明再次赴南京之时,他的另外两位好友文徵明和都穆也要求一同前往,要见识一下大名士张超的风采。

   这两位为人要更加严肃,所以更能理解祝允明的做法,不像唐寅还是有点浑浑噩噩,自恃才高。唐寅见好友都跟去了,自己一个人呆在苏州也没什么意思,也跟着过去看一看。

   这四人沿着水路来到南京,已经是弘治二年的二月初了,这个时候张超的印书局已经是万事俱备,只等着印刷了。

   张超很懂得宣传,从年后济世报再版,他就把购买全套永乐大典的人士定期公布出来,并且公开宣称这些人是士林的英雄,天下学子的楷模。

   要知道这些人中不乏有商人地主之流,他这样的说法让人很不理解,甚至是嗤之以鼻。但是张超有自己的一套解释,因为他早就在民间开始灌输万贯家私不如万卷图书的道理,而这些商人地主往往都是被他说服,参与购书的。

   他的说法是,一个人很有钱,如果他的后代争气,那这个钱不如花在藏书上,让后人好好学习,更加争气;

   如果后代不争气,那留着钱只会被浪费,甚至会遗祸子孙,与其如此,还不如藏书建立一个图书馆让读书人免费阅读,获得一个好名声,也可以让后人有个依仗。

   在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他成功的引导了一大批人参与进来。

   他们购书回去就准备建立大大小小的图书馆,让自己家乡的读书人可以免费阅读。从而不必如丘濬当年一般到处借书,那么这些人就应该是士林的英雄,天下学子的楷模。

   张超的说法让人瞠目结舌,但确实有道理,又对推广文教很有帮助,所以士林和官场中人也不好随便反对,最后只好捏着鼻子承认这些人的贡献。

   如此一来,这些商人地主就更有动力了,而这些人又是比较有远见的,张超自己不方便接触过多,身边的大哥二哥,孙老板,郑三却全力发动起来,与这些人密切保持联络。

   因此到了弘治二年的春天,印书局预售永乐大典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合计将近两千万卷的空前订阅量也创造了大明朝的出版奇迹,那还等什么,赶紧准备动手吧。

   符合要求的纸张厂投标的结果也已经出来了,因为所用的纸张来自于皖南,张超亲自跑了不少家,实地检查了厂家的情况,最后挑选了几家作为纸张专供商。

   蒋琮,陈豹和一些打招呼的官员的纸厂也在其列,为了让他们达到要求,张超可是花了不少心思,让一些规模小的但是管理出『色』,又没有关系的小纸商跟他们合作,让这些小纸商管理,他们只要分成就好。

   而为了说服这些小纸商,张超甚至不得不担保,也是他现在名气很大,大家都给他面子,所以才勉强实现了他的想法。

   油墨用的却是华家的,也有让他们减少一些损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玩活字印刷的人确实太少,合用的油墨只这么一家。

   对于活字印刷而言,排字捡字和检查实际是最困难的,因为都是需要识字的人,而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十分感人,所以张超加上华燧父子的人也远远不够,这个时候大批的监生和读书人就被动员起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