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小官员

第170章 考核

明朝小官员 新科奶爸 2008 2024-05-30 14:33

  得意洋洋的唐寅看着累的灰头土脸的三人,很为他们不值。南都是个好地方,只用了一个月,他风流才子的名声已经是众人皆知,不仅仅是秦淮河和会所,甚至一些官员教官都有耳闻。

   唐寅也不知道他们是哪个筋抽的,一定要在印书局排字捡字,哪有他这样流连会所,秦淮河,名声广播来的潇洒自在?

   但是唐寅并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在印书局是否认真干活,态度怎么样,都有人一五一十的向国子监的博士教官们报告,而士林的消息传播一向很快,因此各地的提学官也会知道这些报告。

   印书局现在参与的人有很多是秀才,有机会参加今年的乡试,乡试之前还有一个选拔考试叫录科,而他们在印书局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印象分。

   但凡是态度严谨,认真工作的监生秀才,都被这些大人物关注,更何况是苏州四大才子这样的名人,他们早就被有心人盯住了。

   这段时间在印书局,工作枯燥无味,祝允明真正是捏着鼻子干完的,要不是文徵明和都穆几番劝说,他也熬不下来。

   文徵明个『性』内敛低调,为人严肃,在去年的岁考中因为字写的差,被考官定为第三等,这一次来南京一方面是为了见见张超,另一方面则是想拜见李应祯,想着跟他好好学学书法。

   谁知道一到南京,就被拉来排字,这么多监生秀才一起忙活,有的人扛不住就想办法请假,有的人则坚持下来。他是后面那种,也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参与这样的文坛盛世,能尽一份力气也是好的,怎么可以不尽心,又怎么可以半途而废?

   文徵明如此,都穆也是这样想的。而且都穆已经年过三十,社会经验也相对丰富,他隐约感觉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有很多人在关注。所以他任劳任怨,十分卖力,表现的很出『色』。

   士林的消息互相传播,等李应祯知道时,赶紧从滁州回到家中,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去印书局了。

   李应祯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把四人打量了一番,叹息了一声,

   “这段时间在印书局,你们的表现都有人记录在册,老夫今日才有耳闻,所以急忙赶了回来。

   除了伯虎,你们三人的表现的都还不错。元敬表现最好,列为一等,徵明也不错,是二等,希哲差强人意,但也及格,只是三等。唉,未来你们的前途可能也同样如此。”

   李应祯这席话简直如同一个晴天霹雳一般,把四人给炸蒙了,还有这样的事情?都穆反应最快,他在四才子中水平相对是较低的,按照李前辈的说法,他未来的前途是最好的,他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先生,这……”

   “元敬不要急着谦虚,听老夫说完。印书局需要大量的读书人来捡字排字,为了鼓励监生们好好干活,帮办张超就出了一个主意,把他们在印书局的表现纪录下来,用于考核。

   谢祭酒很赞赏这个建议,说一屋不扫,何以扫他天下,能在印书局做的好的一定是德才兼备之人。

   这段时间,除了国子监的监生,各地的读书人不少也参与进来,南京翰林院杨学士就建议这些人也一并纳入考核,说如此文坛盛事,敢于偷『奸』取巧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要好好惩处一番。

   伯虎,区区几十日你为何就熬不住,还到处宿『妓』喝酒,放浪形骸。你可知道,提学李御史十分厌恶这等行径,今年的乡试你是没办法参加了。”

   这又是一颗大炸弹,把唐寅顿时炸晕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因为在印书局不好好干活,竟然会弄到乡试资格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了?

   唐寅既『迷』茫,又紧张,还有几分恐惧,李应祯叹了一口气,“虽然李御史有些过分,但你确实授人以柄。你还年轻,要记住此次的教训,日后千万不要再如此了。”

   毕竟是同乡晚辈,有些重话李应祯不太好说,实际上李应祯很赞同印书局的这个考核法,也支持李御史对于唐寅的决定,这个孩子虽然很聪明,才华横溢,但确实太过轻浮,还要好好锻炼一番。

   批评完了唐寅,李应祯接着说道,

   “本朝科举,讲究的是德才兼备,但是往往八股定终身,这其中的弊病很多人都知道,也确实选拔了不少无耻之辈,比如万安甚至坐到了首辅,这些人严重的败坏了士林风气,有识之士都十分痛惜。

   所以这次印书局考核你等上上下下都支持,认为是一条好路子,能坚持下来的一定是能够用心办事,吃苦任劳,持之以恒的士大夫,日后朝廷选人也会偏重于他们。元敬,徵明,你二人都做得很好,还要好好保持呀。”

   李应祯这一番解释和赞扬,让都穆和文徵明十分高兴,只不过看着唐寅面『色』苍白,他们也不好表现出来。

   都穆七岁就能作诗文,成年时博览群书,二十多岁便以博学多识为乡人所敬。他居家数十年,授馆教徒,是名副其实的“都教授”。他一边教学,一边做学问,三十岁时就有着作数十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