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崇祯本科生

第三百零三章 惯性思维混官场

崇祯本科生 坤琳婶 2004 2024-05-30 14:37

  因为朱由检南渡,原本云南的沙普之『乱』也就没有爆发,但是云南的局势也没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吕大器到得孔明,帮助沐天波稳定了云南,也算是间接的帮了大明朝一个大忙。朱由检从南渡之后就一直没有太理会南面几个省的事情,全仰仗南渡的结果。

   有明粉说朱由检就不应该南渡,某以为这个想法只是基于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实际上南明之所以一直内斗不断,就是因为天子死在京城,国本不正而导致的。

   如果说朱由检是因为害怕江浙的东林党就不应该南渡,那南渡带来的好处显然是大于不南渡的。南渡之后,除了江浙之外,其他几个省就能形成统一战线,内部也稳固的多。

   稳定的内部局势,才是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长城。

   当吕大器、沐天波带领着三万滇军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进入贵阳的时候,遵义城里的王应熊彻底慌了神。

   王应熊在遵义开府,本就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他只是一个罢了官的原礼部尚书,有什么资格独自开府选置僚属呢?这个人显然就是想搞事。

   永历朝为何一直不断的内讧,总共有三次大得内杠,第一次就是王应熊以及他的心腹王祥不断地排除异己,不断的争权夺利;第二次是孙可望野心膨胀,反复无常;第三次是永历的老丈人狗仗人势想控制权力。

   都说南明是自己内耗掉的,党争导致的内讧起带头作用的,就是这个东林党王应熊。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林怂恿崇祯把阉党斗败了之后,东林内部就自己和自己为了权力斗了起来。

   而王应熊就是把斗得最狠的周延儒和温体仁的“手艺”代入到了南明永历小朝廷中。

   王应熊以为朱由检会困在江淮无暇顾及到大西南,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朱由检居然把南京的朝局稳定住了两年,这完全超出了他之前对崇祯皇帝的认知。

   紧接着,朱由检在石柱地区的政策几乎完全让他看不懂了。虽然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并非朱由检的原创,但是王应熊以为这两条会像万历朝一样最终会行不通。

   但是最终的结果让王应熊感到吃惊,在军事手段的重压之下,川东湘西的改土归流居然能顺利经行。

   随之而来的官绅一体纳粮收到的反弹压力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在读书人看来是非汉化之地,大多数读书人甚至乐于看到这些地方被折腾。

   当这些地方的基层官员在慢慢地换了一个遍之后,还是没有多少人来深入地想这个事情会对其他地方产生什么影响。

   王应熊在遵义开府,其中许多蜀中的大地主乡绅都随着他流亡到了遵义,或者说他们全都眼巴巴地指望王应熊是他们的救星。

   正当王应熊为应付滇军进攻贵阳的事情想办法的时候,被王应熊给予厚望的重庆方面来了消息。

   “总督大人,大事不好了,重庆已经被石柱的秦良玉占了。”王应熊在遵义的参将罗于莘不敢隐瞒军情,只能据实汇报。

   “秦良玉好大的胆子,她居然敢派兵跟朝廷的官兵做对?”作为另一个有名无实的甘陕总督樊一蘅,带着一点点逃兵,一直躲到了大西南和王应熊狼狈为『奸』。

   为了显示自己的涵养功夫,王应熊装作不『露』声『色』的地问:“曾英呢?”

   “曾英带着部下全部投顺了秦良玉了。”罗于莘小声地说。

   “混账,曾英的部下可都是督师招募的,贼子岂敢......”樊一蘅自己在四川是找不到兵的,从内心深处讲,他是挺嫉妒曾英这个年轻人的。

   “看来秦良玉是受到了皇上的受益了。”王应熊大约能猜得出来,秦良玉是没有胆子直接攻占重庆的,有这个胆子的只能是南京朝廷。

   “那咱们怎么办?”樊一蘅急切地看着王应熊,这老狐狸既然敢和朝廷对着干,肯定有自己的一些手段。

   王应熊没有说话,他只是来回在大厅里渡来渡去。足足过了一炷香的功夫,王应熊才又重新坐回椅子上说:

   “派人去迎接吕大器来遵义。”

   “督师万万不可......”樊一蘅急忙要拦住,这要是把权力交出去了哪里还有他们这些人的好日子了?

   王应熊伸手阻挡了樊一蘅的话,他有自己的考虑。而且以王应熊看来,自己的办法绝对万无一失。

   “你先别慌,我料想朝廷也无暇顾及云贵川。张献忠的部队也不是好惹的。没有了我们这十几万军队的协助,皇上想凭借石柱那几万新兵就想剿灭献贼?简直是痴心妄想。”

   文官们基本有一个通病,他们大多数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这些读书人一个个从小都是学霸,所以在这些人的眼中,天底下就没有人能聪明得过他们。

   他们自负,自大,也自信。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玩弄所有人于鼓掌,最后就是不断地要给自己找一个政治对手出来,这种思维深入骨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