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吓人,群里竟都是古代大佬

三百零九章统属

  真-白手起家—

   “底层出身的官员,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见过很多政策性问题。”

   “还是说劝农书,按照南方天气写的劝农书,放到北方怎么会有用?”

   “按照北方天气写的劝农书,放在南方也用不了。”

   “但是只要上面的领导这样做了,他们就会执行。”

   “如若不然,就会加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

   朱元璋冷笑道。

   有些时候,底下人也是很过分的。

   政策性的东西,稍微改几个字就是不同的意思。

   如果官员不盼着国家兴盛,对于一些政策,他们只需要放行,然后再认真执行就可以了。

   ……

   我精通佛道儒—

   “就像建文帝一样,他的政策都是好的,但是用出来就不同。”

   “有时候最怕后来人模仿性施展政策。”

   “比如哪里有灾害就去赈灾,比如哪里有叛乱就去平叛。”

   “得实事求是,得实地考察,得知道前因后果,这样综合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上去就是莽,这样很容易出问题的。”

   “所以科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天南海北来的学子,通过这些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学子们的嘴,知地方上的政策施行情况,有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姚广孝叹气道。

   一个王朝灭亡,其实很简单的。

   官员对国家不满意,然后不国家那些和当地民众生活和环境不恰当的政策执行下去。

   润物细无声之下,很快国家就会积重难返。

   那真是吃着你的,喝着你的,玩着你的,然后喝着小酒,吃着小菜,抱着美女,笑看你去死。

   是不是很可怕。

   这就是了。

   想想太原王家和司马家的仇,大到惊天的地步了。

   然后晋朝的时候,四大顶尖豪门是王谢袁萧。

   当时的世家政治下,太原王家掌握的政治势力能覆盖国家十分之一。

   笑看你死。

   看着你这辆马车一路奔向灭亡。

   最后刘裕送司马家集体升天时,刘裕也是王家支持的。

   是不是爽歪歪。

   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祖宗是一家,仇恨相互继承,今天你下线明天我上线,怼天怼地怼空气,不服就是干。

   人家人才还不断,每次世家评级的时候,都会给他们一个顶尖豪门的称号。

   有些时候,把人得罪狠了,他们真的会笑看你衰亡。

   ………

   华夏之祖—

   “所以说科举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当他实行起来后,就可以进行官员的替换。”

   “还可以打破垄断。”

   “不停进入官场的新官员,他们会给官场保持足够的活力。”

   “要不然官场始终都是一盆死水,大家都活不下去,更容易形成一个恐怖的势力。”

   始皇黑着脸道。

   现实这个小娘皮太调皮了,他总会搞出一些真-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处理。

   如果不是熟读历史的人,谁会想到真有人坐看国家灭亡?

   ………

   蜀国丞相——

   “如果说不作为,坐看国家灭亡的话。”

   “崇祯的例子是不是最准确的。”

   诸葛亮突然开口。

   他仔细想了半天,不作为,坐看国家灭亡,这样的例子,似乎崇祯是最好的,最棒的,做到极限的。

   朱元璋脸色一黑,他想打诸葛亮。

   太皇太后张氏—

   “是的。”

   “这个不肖子孙,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张氏脑瓜子嗡嗡的。

   真的,这一刻朱家的人脑瓜子都嗡嗡的。

   明末人口统计大家公认的底线是一亿两千万。

   这代表着零头都有汉朝武帝以前的朝代多。

   人家用你的零头打到天下服气,万国来朝。

   结果你比人家还多了五倍的人口,确让一个草原小族打输了。

   这多丢人。

   南明最后号称还有百万大军。

   吴三桂等三藩加起来投降的时候手里还有最少六十万大军。

   大明各地的驻军还没有算。

   辫子南下的时候手里军队不超过五十万。

   实力差距悬殊。

   如果不是一帮人坐看崇祯去折腾去死,这么一手牌,也就是这么一大堆不错的牌,胡乱打一下,你就是双王四个二拆开出,打赢应该都不是问题。

   只能说最后的最后,实在不得人心,大家都笑嘻嘻的看着崇祯去死了吧。

   公认的一亿两千万人口,还是最少的。

   就问你恐怖不。

   人口代表着生产力,人口代表着国力,人口代表着国家财力,人口代表着战斗力。

   扔一百万大军上去,猪突都能把人打的蒙圈,来回扔三次,结局都不一样。

   只能说真心失去统治力,真心失去了国家掌控力。

   ………

   真-白手起家—

   “呵,那也总比东汉强吧。”

   “你们东汉末年,前期不也是大家都看着皇帝去死吗?”

   “要不然,黄巾之乱怎么爆发的?”

   朱元璋直接开嘲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