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武道与义学!
为北境百姓开教化!
陈仲闻言心中一震。
所谓教化,便是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
往小了说,教化百姓是开民智;往大了说,那这可就是继往圣之绝学,开天下之先河!
哪怕是在南麓这一地界,能够进入书院修习的人,至少也是寒门出身,真正能够以庶民身份,成为大儒的,数百年来仅有一人,他的师兄颜清。
而听巡检使的这个意思……是要在北境不分富贵的广开文道!
想到这里,陈仲的呼吸不由得加重了几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昔日文圣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开创了儒道的前身——文道,并以此飞升第八境。
后来,这三千弟子衍化百家,百家相争鸣,儒道最终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如今大成内仅次于武道的修行之路。
由此可见“教化”这一事功德之大。
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儒生能够拒绝这样一个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看重尊卑的礼学、亲亲相爱的仁学、舍生取义的义学,其实都在不留余力的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
其中,礼学发展得最好,触手已经伸进了昔日追随太祖皇帝立下不世之功的武道十九世家当中。
蔡桓便是最好的例子。
要知道昔日蔡家南侯可是铁拳碎山河的拳道大宗师!
如今蔡桓居然弃武学文!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仁学在南麓根深蒂固,尤其是在此次南海龙庭之乱中,仁学门生出了大力,策反了许多龙庭的附庸。
只有义学,因为“民贵君轻”的口号,得罪了太多了人。
像先前被任命为北境巡检使的义学儒宗司马成。
看起来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士林的推崇。
但实际上呢?
他来的时候除了天庆帝给他的白鹤玉圭和赤血铁卷以外,甚至连一兵一卒都没有!
若是自己能够将义学的思想在北境播下种子……
陈仲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文阁之事,属下自无不可,只是,只是属下只是区区一个四境儒生……”
虽然陈仲十分心动,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背负起这般重任,却有些踌躇了。
“道出于天,事在于人,你不去做,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沈流年淡淡的说道,随后略有深意的看着他:“事在人为啊!”
陈仲闻言,心中一震。
“事在人为!”
他猛然间醒悟,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巡检使说的极是,属下一定竭尽全力,定为教化北境百姓殚精竭虑!”
“好!”
沈流年微笑颔首。
紧接着,他又拿出了一块令牌交给了陈仲。
这块令牌和先前他给蔡桓的那块传讯令牌的外形十分相似,不过上面多了一些金蝶花纹。
他对陈仲说道:“这是金蝶令,除了三次传讯功能以外,通过这块令牌,你还可以调动金蝶商会助你一臂之力。”
“是!”
陈仲恭敬的接过了金蝶令。
这几天来,他也打听了不少有关这位巡检使的消息,知道这位巡检使在接任职位之前,是金蝶商会的老板——蝴蝶君。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地方大员插手民间商业,不过这位巡检使的情况毕竟比较特殊,他原本就是商会老板,只是阴差阳错之间受司马成托付后,才进入了朝廷体系当中。
而司马成之所以有这样的权力,却又是源自于天庆帝。
所以,只要天庆帝不发话,沈流年就可以这样心照不宣的维持下去。
而陈仲虽然是儒生,但连最讲究规矩的礼学门生蔡桓都不在乎这一点,他这个义学门生自然更不关心了。
对于义学门生而言,只要是最后的结果是好的,他们就不在乎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手段。
在陈仲离去后,沈流年又吩咐了九离一些其他事情,接着,九离也离开了巡检使衙门。
在所有人都离开后,凉亭内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沈流年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看向北方,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天庆九百二十八年,冬。
巡检使衙门派遣北荒校尉乌苏古、左参议蔡桓领兵三万,进驻庐江州,引起北境震动。
庐江州的本地大族对于巡检使衙门这种毫不顾忌破坏规矩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愤怒,指责北境巡检使沈流年驱使北荒蛮人压迫百姓。
其中,庐江陈家家主更是直接来到了知州府前,哭得那叫一个凄厉动人,直呼沈流年是要勾搭北荒蛮人,裂土自立!
不过。
在陈家家主哭诉后的第二天,蔡桓便从他家中搜罗出了大量有关其通敌妖蛮的证据,直接夷灭三族。
这种举动自然更加激起了这些大族们的反抗意识,他们顿时同仇敌忾,摒弃前嫌,要和北境巡检使衙门对抗到底。
然而。
他们完全低估了蔡桓这个中州名士的厉害。
本该作为庐江州大族领袖的罗家,在蔡桓登门拜访之后,竟然毫不犹豫的选择投靠了北境巡检使衙门!
这一下子完全打乱了这些大族们的计划。
毕竟他们最大的依靠,便是罗家的那位宗师老祖。
若是没有这位宗师老祖,那他们拿头去和乌苏古、蔡桓两个四境中的佼佼者对抗?
更别提,在这两人身后,还有一个威名震北境的蝴蝶君沈流年了。
如此一来,庐江州的大族同盟直接就被蔡桓所瓦解。
接下来的操作,和以前李牧归在飞鹰城内的作法差不多。
拉拢一批相对底层的大族,打压那些顶层的大族,挑动他们内斗。
当然,罗家不在此列。
与此同时。
在东山州内,义学大儒陈仲奉巡检使沈流年之命,着手建立儒道文阁,并开始对外招生。
和梁安府的武道剑阁相同,进入儒道文阁同样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甚至连天赋这个要求都被降到了最低。
陈仲对于文阁的弟子有另外的要求。
心性和悟性。
满足这两点的人,哪怕家徒四壁,天生废材,也能够进入到文阁之中!
另外,武道剑阁的弟子也被要求,每旬都要去一趟文阁,接受义学熏陶。
后来,有出类拔萃者,将武道与义学结合,谓之侠道。
侠道中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久而久之,便有人称呼剑阁弟子为剑侠,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