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三十九章 百年树人急不得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154 2024-05-30 14:40

  穿越者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也不能脱离时代,

   只有立足于时代,解析时代矛盾,才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

   所以,穿越者注定是孤独的,

   对很多事,徐泽都有深入的思考,却不能一股脑告诉自己的下属,

   他只能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将自己的想法放出来。

   在徐泽的设想中,未来的同舟社治理体系,

   “官”与“吏”的界限将会慢慢模糊,“官”也会越来越不好当。

   在这点上,必然会遭到很多“有出身者”的抵制——甚至会包括赵遹和宗泽在内。

   但事关统治区的长治久安和整个文明的未来,不能为了减轻阻力,就选择妥协让步。

   这就体现了造反者的好处——不必太在意既得利益者的态度。

   要是顾虑桌上吃饭人的脸色,那还掀什么桌子,造什么反?

   正如宗泽所说,大宋做事的官员不是冗余了,而是真的太少。

   基层的大量实务,被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的胥吏操纵,

   而底层税收和管理,又操于乡绅宗族势力之手。

   这些现实矛盾既是极大的隐患,也严重影响国家的组织力和动员能力。

   大宋的奠基者们绝对很清楚这一点,只是无能为力。

   五代末世,天下征伐不休,饭都吃不饱,读再多书,也挡不住别人一刀,读书人的数量急剧减少。

   乱世之中,所有的人都极度缺乏安全感,全被混乱的形势裹挟着拼命狂奔。

   任一方的势力领袖都不可能像徐泽这样稳健发育——

   真要这么做,绝对会被自己的部将先造反。

   脱胎于这样乱世的大宋本就先天不足,极度缺乏基层管理人员。

   而得国过于容易,打天下的进程又与人才培养不配套,

   摊子铺得越大,底层缺人管理的问题越突出,

   最后,就只能采用这样的粗糙手段来管理国家。

   因为依托这些人管理基层,

   既可有效解决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还能不发或少发俸禄,

   有效缓解了财政困境,能让更多的钱用来扩军打天下。

   这本是权宜之计,不能持久。

   但随着利益集团形成,又慢慢固化为制度,然后,便积重难返。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如后世,“免费游戏”才最费钱一样,

   国家在管理社会上省了人和钱,百姓就会出更多的钱,遭更多的罪。

   就算靠共建会这种组织铺摊子,也不是长久之计。

   没有大量的一线“正式官员”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管辖地域扩大,

   一些偏远地区的共建会,也迟早会与宗族势力同流合污,

   想想就知道,有人有地有组织还有武装的“变异共建会”会做什么?

   所以,将来同舟社建国,需要“官员”的数量,将远超现在的大宋。

   涉及到官员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制度,也必然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一步到位是绝对不可能的,等同舟社建国都不可能全部到位。

   徐泽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也很有耐心。

   实际上,相关的工作已经在分步实施了。

   第一步,并不是培养尽可能多的官员,而是普及教育——扫盲。

   并非所有读书优秀者都能成为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更不能让所有读过书的人都去抓管理。

   但文盲率过高,再好的政策也很难落到实处——底层官吏可以轻易利用政策信息差欺上瞒下。

   所以,改变官吏使用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不是改变“官”,而是改变“民”。

   制度不是万能的,后世有大统领名“建国”者……

   人是会变的,道德、制度确实能约束人的行为,但效果……

   即使徐泽手把手地教育培养一批官吏,开始可能用的很顺手。

   但外放一段时间后,照样会有很多人被腐蚀,变成他们曾经痛恨的样子。

   只有大部分的百姓能看懂政令,知道法律常识,不再是官老爷说啥就是啥的愚民了。

   道德、制度的作用才会开始显现,施政者的行为才能真正受到一定的约束。

   而且,少数人垄断知识后,会失去开脱创新的欲望,让科技与革新失去土壤。

   一些人为了获取学术上的地位和衍生的利益,

   便会把精力花在反复包装和过度解读“经典”上,

   以此,不断拔高“高深知识”的准入门槛,“知识权贵”便应运而生。

   不论怎样改朝换代,这些“知识权贵”都能凭借手中掌握的话语权,轻易左右朝政。

   然后,进一步强化自己“学派”的地位,以此循环。

   只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泾渭分明,这种现象就无法改变——

   无论这个学派是儒、法、释,还是道、名、墨,

   一旦能够垄断话语权,最终都会变成一个样子。

   即使掌握了很多“自然科学”的道和墨,也有很多沦为了装神弄鬼的方士。

   现在的“儒”真的是孔子师从周公的“儒”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